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阿虎教育祝福各位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同时,也要呼吁奋战在学习生活中的女性关注身体健康,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中医妇科基础知识理论。
痛经 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因胞宫气血变化,致病因素乘时而作所致的疾病,以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为临床特征。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痛经辨证重在从经期疼痛的性质,结合全身症状和舌脉,辨别寒热虚实。临床常见的实证包括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湿热瘀阻证等,虚证包括气血虚弱证等。
痛经的辨证治疗根据其临证的虚实寒热,分别采取补益气血、疏肝、温经、化湿,兼以活血止痛的治疗方法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则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剂应用】基础方剂 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加减。
寒凝血瘀证
【症状】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块;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脉细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应用】基础方剂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
湿热淤阻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或平时小腹疼痛,经来疼痛加剧,或伴经前低热,小便黄赤。舌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应用】基础方剂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加减。
气血虚弱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或小腹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剂应用】基础方剂 圣愈汤(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加减。
肝肾亏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暗淡,质稀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方剂应用】基础方剂 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山药、甘草)加减。
健康指导
饮食宜忌 本病应注意临近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包括各类冷饮、冰镇食物、雪梨、荸荠、苦瓜、鱼腥草、马齿苋等。由于本病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一般应在经期前大约7~15天时开始服药,为巩固疗效,可将用药时间延长至经后5天左右。在经期用药时,应注意观察月经情况,如有月经过多或崩漏,应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调护 本病的病因,有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或六淫为害等多种因素。因此在治疗中,应注意不良生活习惯的调整,如注意经期和产后卫生,注意保暖,防止淋雨涉水等。平时应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调节情志避免气恼劳倦,保持精神愉快,气机畅达,经血通畅,均有利于缓解疼痛,促进疾病的早日痊愈。

希望这节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