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修静为南北朝刘宋时的道教宗师。他改革了旧天师道,领导南天师道;整理传授上清派道经,被尊为道教上清派第七代宗师;完善并系统化道教灵宝科仪,弘扬灵宝系道经;建立道经的“三洞”体系,等等。因此陆修静是道教史上极其重要、伟大的人物,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就是在南北朝,佛道两教打破了相安无事的局面,斗争逐渐白热化。作为道教标志性的人物,三洞法师陆修静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受到各色反道人士的口诛笔伐。北朝的数学家、由道入佛的甄鸾撰写《笑道论》批判道教。其中说陆修静“黄土泥额,反缚悬头。如此淫祀……”描写的是陆修静举行道教的涂炭斋仪。虽然甄鸾不能理解这种仪式的重要意义,但他说的大约是事实,而反应更为激烈的是佛门的和尚。

《续高僧传》记载了和尚释昙显与陆修静斗法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道士陆修静费尽心机制定各种繁琐的道教科仪,目的就是要获得王者的遵奉。可是事与愿违,梁武帝一心崇佛。陆修静一怒之下率领门徒叛逃到敌国北齐。眼见陆修静在北齐说动了皇帝,“不知何人”的和尚释昙显于是与之来了一场比法,以定佛道优劣。比试内容无非显示神通之类,既然记载于佛教传记,结果当然是道教一方失败。

令人齿冷的是,整个事件完全是伪造的。陆修静为南朝刘宋道士,仙逝于刘宋废帝元徽五年,离梁和北齐建立都有数十年的距离。显然陆修静不可能复活重生,出现叛变国家的情况,更不可能与和尚斗法。显然这是后来的和尚为了诋毁高道形象,伪造出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反面说明了陆修静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他的影响足够大,才吸引了佛门的火力。无论对手怎么看,陆修静都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于是在另外一些和尚的笔下,陆修静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深交的好朋友。佛道相交,“虎溪三笑”的故事流传甚广。

话说佛教净土宗祖师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修行,发誓“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慧远一直严格遵守这个规定,大家也都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道士陆静修和大诗人陶渊明来访,主客三人相谈竟日,没有丝毫倦意。送别之时依然意犹未尽,不知不觉慧远将两位客人送过了虎溪桥。这时山中的老虎啸声起伏,慧远才惊觉破了自己的誓言。三人相视大笑,作礼告别。后来人们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了“三笑亭”,亭柱上的对联写着:“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个故事没有刀光剑影,只有知己相逢,意境很美,回味悠长。可惜仍然是伪造的。因为慧远年长陆修静72岁。陆修静10岁时,慧远便已经圆寂了。不可能出现一僧一道一俗三人相谈甚欢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述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形象会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陆修静作为道门高人,天然被树立成目标。在佛道斗争激烈的时代,和尚眼中的陆修静是争权夺利的叛国者;在佛道相融的年代,陆修静又是友好的道门高人。大相径庭的态度就这样产生了。

现代人看这些故事应该能够理解: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我们对他们的看法也可能完全不一样。背后是什么?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