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士寇谦之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伟大人物。他改革旧天师道,废除了三张租税钱粮和男女合气之术,使得新的天师道成为北魏的国教。在这之后,每一任北魏皇帝即位之前都要前往道坛受箓。寇谦之也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封为国师。发生在寇谦之身上的趣事也很多,聊举几例如下。

1. 拜师反而得徒。

寇谦之年轻时即精研道法,但苦于没有明师指点。寇谦之姐姐家有一个佣人名叫成公兴,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但寇谦之总觉得这人不一般,于是张口要了回家。古代佣人等同于奴隶,弟弟开了口,做姐姐的自然高兴同意。

到了寇谦之家里的成公兴一开始也没显示出异常的能耐。直到有一天,寇谦之做一道难度系数极高的筹算题,苦思不得其果。成公兴三下五除二便算了出来。寇谦之大为惊异,马上表示要拜成兴公为师。谁知成兴公坚决不同意,最后反而拜了寇谦之做老师。有点像“八仙”故事里,吕洞宾为东华帝君转世,反而拜了学生为师的情况。

寇谦之随同成公兴在嵩山修炼多年。成公兴对寇谦之说,“你现在还没有成仙的机缘,只能成为人间的帝师。”于是寇谦之下山,说服了北魏太武帝,大力弘扬道教

2. 修行地为“寺”,道教史上仅此一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前往道坛受箓,成为寇谦之的弟子,做了道士皇帝。他对寇谦之十分的尊崇,除了封其为国师之外,还为寇谦之建造了专门修行的场所--崇虚寺。道教成立之初,修行的场所还不称宫、观,一般名为治、靖、庐、静室等。

张天师在四川传播五斗米教,即建立了二十四治,象征二十四节气;后来又增加四治,象征二十八星宿。治是专门的道士修行场所。而靖、庐、静室等则为在家道士的修行场所。例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当敌人杀到城外时,他仍不做准备,只是到静室中祷告神仙帮忙。

修行场所称“寺”的,只有寇谦之“崇虚寺”这一例,此外绝无仅有。

3. 道教天师强烈反对灭佛

寇谦之虽然大力弘扬道教,但并不反对佛教。很多人或许以为太武帝灭佛是因为寇谦之推动的缘故,事实并非如此。当时佛教势力巨大,出家当和尚不用交税当兵,这严重削弱了国家经济基础。甚至长安的大寺之中暗藏有大量的兵器和供和尚淫乐的暗室,恰好给了太武帝拓跋焘灭佛的借口。在大臣崔浩的强烈建议下,太武帝决心灭佛。这便是佛教史称“三武一宗”法难的第一难。

作为道教天师,寇谦之却坚决反对灭佛。当崔浩建议灭佛时,寇谦之当即表示反对。太武帝灭佛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崔浩之所以要灭佛,则是因为“佛是戎神”,是外来的,要借灭佛来恢复汉族士家统治。寇谦之苦苦争辩,仍不能改变崔浩的主意。最后只能撂下狠话:如果执意灭佛的话,你整个家族都将被诛杀。后来崔浩的下场果然如寇谦之所料。太武帝灭佛并非受到寇谦之的怂恿,是非常清楚的。

这些故事反映了寇谦之天师的若干侧面。作为一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寇谦之为中国道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北天师道在中国北方广泛流行,在那个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时代,为很多绝望的民众带去了一丝丝慰藉。寇谦之的功绩可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