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蛎饼】福州民间传说在清初福州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海蛎饼放在油中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海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海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会学校女学生】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南台岛看福州】南台岛(即今的福州市仓山区全境)为闽江中第一大岛屿,位于闽江福州段南北两港之间,南台岛东西长(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对较窄,总面积118.2平方千米,为福州仓山区辖区,高盖山为全岛最高点,海拔为202.6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景】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婚照】福州汉族人口居多, 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风筝的孩子】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子军】福建省的童子军,始于1917年厦门同文书院,其创办人为马大庆。至1920年秋,仅厦门童子军就超过两百余人,同年11月,全福建运动会在厦门召开,童子军的服务精神和精湛表演受到该省教育界人士的称赞,福建童子军迅速在各地发展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桥】福州市水资源十分丰富。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市区水道密布,主要有晋安河、白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条内河,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福州,二十年代。资料:Yal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