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本人正处于英年,没有理由杀害功臣

李世民本人正处于英年,没有理由杀害功臣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对今后唐朝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统治集团的转变,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关于唐朝的正史记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具体笔者就不再多说了,因为关于玄武门之变,以及李世民本人的评价,如若我们单单从新旧《唐书》来看的话,自然没有很大的客观性,毕竟这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主导下编写的史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李世民手下有一群文臣武将,这的确是真的,毕竟早在李渊于晋阳起兵之后,在其不断征战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就成为李渊手下的一把尖刀,无往不利。

也正是由于在战场上能够有所作为,这使得李世民才能够始终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并驾齐驱,甚至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在长期的东征西讨中,逐渐形成了战功卓著的秦王集团,以及以政治影响力为主的太子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尔虞我诈,也是唐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秦王集团内部可谓是人才济济,文臣武将无数,这使得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从而取得了政变的大获全胜。

要知道刚刚即位的李世民尚且29岁而已,所谓三十而立,此时的李世民正是雄心壮志之时。

因此,倘若李世民因为嫉妒自己手下的功臣武将的话,甚至因为一己之私而做出极端杀戮行为,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必然将会陷入混乱当中。

李世民正值壮年,因此想要完成一番伟业,他需要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故而李世民自然也就没有采取极端行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臣武将自身也十分靠谱,没有居功自傲

文臣武将自身也十分靠谱,没有居功自傲

李世民即位之后,为了纪念为自己、为大唐帝国,付出巨大心血的功臣们,还特意邀请著名画家阎立本,亲自绘制了永载史册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

可以说,李世民在成功即位皇帝之后,并没有改变其原本谦逊的态度,其对于这些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可以说十分尊重和敬畏了,这也是唐太宗能够在史书上备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而引得太宗皇帝这样做的,除了是其自身的敬重,以及功臣们的巨大功绩之外,这些文臣武将、唐朝功勋们,自身也十分懂得忠君爱国之思想。

在唐朝发动大规模兼并战争之时,诸如秦琼、尉迟敬德、李勣等人,都是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的,他们为唐朝根基的稳固和国力的强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这些武将在唐朝稳定之后,在对外抗击战争中,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于公元649年去世,其去世当年二十四功臣只剩下六位,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李勣、刘弘基等人,在此时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们却在太宗去世之后并没有作威作福,甚至有的还想要去陪葬,这足见二十四功臣之忠心。

正是因为功臣们能够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始终保持那份忠诚,因此太宗皇帝自然对他们也就十分信任、从善至终了。

君臣关系维持得比较和谐,没有杀功臣的必要

君臣关系维持得比较和谐,没有杀功臣的必要

李世民即位之后,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以说推崇备至,特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以及李勣三人,则是独受太宗皇帝的恩宠和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三位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是在伴君如伴虎的路上,却也走得胆战心惊,这令他们始终不敢掉以轻心,生怕以不适当的语言,或者行为招来满朝文武官员的忌恨。

太宗却很少能够摆出一副绝对领导者的样子,这或许和当时当朝的宰相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唐朝时期的宰相权力非常之高,这令太宗不得不选择,慢慢去削弱宰相的权力。

而武将的权力则不需要担心,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有效缓解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因此有了这两个举措的推行,使得太宗和功臣们之间的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功臣中也不乏跋扈之人,像尉迟敬德就曾经在酒宴上,因为座次的问题,大打任城王李道宗,令后者十分愤怒。

后来太宗也是对尉迟敬德,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谈话,而不是直接去处罚他,这使得后者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自始至终,太宗时期的君臣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这也就没有必要去采取极端手法巩固皇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