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14日下午1时59分,庆祝圆周率(π)的时间到啦!这串神秘、无穷无尽、包含了宇宙中各种无限可能的数字,在这个时刻获得了它的殊荣。在这一天,热爱这个数学常数的人们齐聚一堂,品尝不同口味的馅饼(pie),举行圆周率背诵大赛,欣赏圆形景观(?),讨论π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π是怎样的被人类从圆这个完美、对称的图形中取出来的呢?

不妨思考一下,如何用素描技法画出一个圆?常用的方法是,先画一个方形,再将它一步步切成多边形,边越多,看起来越像一个完美的圆。

阿基米德运用了类似的思路计算圆周率。他从由6条线组成的路径开始,6是一个非常小的步数,六边形显然也不太像一个圆,但对阿基米德来说一切才刚开始。当从六边形中得出结论之后,他缩短了步长,并将步数翻倍。他的做法是,绕路到每段弧的中点处,用两小步取代之前的横跨弧的一大步。

之后他不断重复这一做法。从6步到12 步,24 步、48 步、96 步,并以令人头痛不已的精密度算出了这些不断缩小的步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算术上,阿基米德计算π值的行为反映了朴素的微积分思想,堪称壮举。借助圆内接96边形和圆外接96边形,他最终证明π大于3 + 10/71 而小于3 + 10/70。这是当时人类给出的最接近π的答案,但并不是π本身。

在地球的另一边,刘徽利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为 3.14,与阿基米德的方法可谓异曲同工。关于如何求圆面积,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里这样写道: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计算面积,依次将边数加倍,求出内接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等的面积。随着边数的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越来越接近圆的面积,圆面积和圆周率的精确度就越高。

而祖冲之师承魏晋时期的刘徽,算出圆周率 π 的范围为:

3.141 592 6 < π < 3.141 592 7

这个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位。此外,他还得到了被称为密率的355这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虽然只精确到小数点后 6 位,却同样令人惊叹。

直到962 年以后,祖冲之的圆周率才被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改进。卡西利用余弦函数的半角公式简化了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17 位。而德国人奥托(V. Otho)求得密率,则比祖冲之晚了 1 000 多年。

以下继续分享几个与圆周率有关的非必要不正经知识点:

π在最早的时候并不被称为π。在18世纪前,人们将这串数字称为“与直径相乘能够得到圆周长的数目”(the quantity which when the diameter is multiplied by it, yields the circumference)。人们逐渐对这个冗长的名称感到厌倦,于是,1706年,威尔士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也是牛顿的朋友),开始用π符号来指代圆周率。真是伟大的发明!

圆周率日最初是由一名叫做Larry Shaw的物理学家在旧金山科学博物馆(San Francisco science museum)发起的,在1988年3月14日当天下午1:59分,他们开始了一场庆祝游行。于是他如今被称为……π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就是这个人![图源:The Exploratorium】

也有些人认为,比起3月14日,7月22日(22/7约等于3.14)更适合纪念π,这一天被称为Pi接近日(Pi Approximation Day)。

作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一个优雅的希腊字母,充盈着无穷的可能;它包罗万象,又无法被征服。这也许便是这串数字的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自美剧《疑犯追踪》

P.S. 3月14日与科学家有着密切的缘分。霍金是3月14日(2018年)去世的,这一天也是爱因斯坦的诞辰。四舍五入推算一下,在这个极具意义的日子读到这篇推送,高数满分不是梦(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