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大家都很关心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骗局陷阱,以提高警惕。

但有这样一群上年纪的受害者,他们损失惨重,但是却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是被伤害的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亲友,也许是身边的长辈熟人。

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现在我们长大了,他们却老了,变得容易放松警惕,成了骗子们的目标。

这些年,关于老年人被骗的新闻层出不穷。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保健品、收藏品、乃至理财诈骗……老人们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感情也受到了伤害。

“劝过多少次都没用,外人说的话都比亲生孩子好使”

一年前,68岁的张阿姨认识了一家收藏品公司的业务员,从此开始痴迷于收藏品。

在花了70余万元购买各种纪念币后,她又在业务员的建议下,瞒着家人将自住的房子抵押贷款100多万,准备买入更多纪念币。好在家人及时发现,保住了房子,但钱还得还。为了还贷款,张阿姨甚至还想卖掉女儿的房子。

其实张阿姨的被骗,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从20多年前开始,张阿姨就热衷于购买保健品,没钱甚至会借钱买。在她十多平的卧室里,摆满了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很多早已过期。家人说她买保健品已经“疯了”,她反驳说,现在身体没有大毛病,完全是吃保健品的功劳。

对于母亲的执迷不悟,张阿姨的子女很无奈:“劝过多少次都没用,总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啥都懂,外人说的话都比我们这些亲生孩子好使。”

在生活中,这样的骗局可谓屡见不鲜。

老人为什么更容易上当被骗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老年人确实更容易相信别人。有科学家分析了38个国家的资料,他们发现年龄与信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年纪越大,“一般信任感”(针对不特定的他人)与“特定信任感”(针对四种特定对象,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都显著提高。

相关心理实验也证明,老年人似乎倾向于忽略负面线索,而多以正向(但可能不正确)角度去体验周遭的人和事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正向偏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主张,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连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信任他人无疑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他人采取正面的评价也让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更愿意向他人请求协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机能衰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但不幸的是,正向偏误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让老年人更容易成为被诈骗的对象。

老年人经常被骗的背后的另一个原因:从物质匮乏年代过来的老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大笔金钱缺乏感知力。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特别细碎的东西和特别小的金钱,所以,大笔金钱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每次购物省下几块钱就很高兴的父母,却对大笔金额呈现出非常奇特的超脱。他们经常对不合理的大笔支出缺乏必要的警惕感,呈现出令人担心的大胆莽撞和不假思索。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骗子以及传销客,往往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老人交流陪伴,他们往往比子女更清楚老人需要什么。

“我们有一整套引诱老年人花钱的套路。”曾经做过保健品系销售的张易说,公司有专人培训话术,比如不叫他们爷爷奶奶,叫叔叔阿姨,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分析,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做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老人都很孤独的。锁定目标之后,我每天要花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买菜、做饭、送些水果、陪他聊天。”

所以当身边的长者遭遇骗局时,千万不要暴怒而骤下结论:“老人家就爱贪小便宜!”事件背后的因素,比看起来的要复杂很多。作为子女晚辈,我们也许难以一时扭转改变他们的性格与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请不要因为他们的迟钝和衰老而失去耐心,多去关心和陪伴他们。

小时候,是他们照顾守护我们。现在他们老了,该是我们守护他们的时候了。

让我们一起思考:

为了避免父母、长辈上当受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