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辑里丝的地位更加提高了,乾隆帝曾明确批示,“辑里湖丝出口限量5000斤,必须现银交易,不得以货易货,且春丝不得出口。”春丝是最好最贵的丝。

为什么马尼拉大帆船载的少有最名贵的辑里丝?从闻名全国到享誉全球,辑里丝经历了什么?

明朝时,马尼拉帆船载着一担一担的中国生丝运往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当时的明王朝被称为“白银帝国”。

但是,马尼拉大帆船上却少有最名贵的辑里丝。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是辑里丝?湖州生丝闻名天下,而湖州南浔镇七里村所产丝绸最上等,原名“七里丝”,明清时被雅化称“辑里丝”。

南浔镇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雪荡河,干净清澈的河水经穿珠湾,流到七里村更是透明如镜,为养蚕缫丝提供上好的水源。心灵手巧的村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培育出蚕茧小如莲实的“莲心种”,发明了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优良的蚕种和高超的缫丝技术,在雪荡河澄净见底的水中,孕育出如梦如幻、似云似霞的辑里丝。

明朝时,帝后所穿龙袍凤衣,指定织造局必须以辑里丝为原料,南浔镇因丝而闻名全国。经济发达,地方富庶,也滋生了南浔文化的兴盛,明朝时期,南浔走出了三阁老、两尚书,俗称“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

当时,一担湖州丝在国内的价格是白银100两,运往马尼拉侯至少可卖200两,再由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运往美洲,则可卖到500两。“三阁老”之一的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湖丝唯辑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如果辑里丝外销,肯定收益更丰。

但是明朝政府却担心,如果辑里丝大量运往海外,国内就没有上等丝绸了,以及丝绸价格上涨过高,国人消费不了。于是,明朝政府下令禁止一、二等丝绸出口,最名贵的辑里丝成为了违禁品,私自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商人中也有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但是毕竟不能大规模出口。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南浔地近上海,丝商以上海为窗口,大量出口辑里丝。据《中国近代贸易史料》的记载,从1844-1847年,上海出口蚕丝总量中辑里丝占了55%。

1851年,12捆辑里丝出现伦敦的第一届世博会——万国工业博览会上,作为中国的参展产品。包装简陋的辑里丝,一开始并未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但是最终历经半年的考验,辑里丝终于脱颖而出,夺得金、银大奖。从此,辑里丝享誉全球,声名鹊起。据《广州海关十年(1882-1891)》载,直到1870年为止,从广州出口的丝全是辑里丝。

辑里丝远销海外,丝商无不暴发,催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民间还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富商有钱了就讲究门第,崇尚文化,读书科举、聚书收藏、建造园林,南浔变得更加清丽典雅、别有韵致。南浔的园林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还大胆巧妙地渗透和融合西方建筑艺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园林艺术风格。

时光流逝,机器动力的普及,辑里丝终是抵不过机器缫丝。社会发展,原来越多的村民走向大城市,辑里丝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迅速没落。

辑里丝的传承如狂风中的芦苇,好在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挑战中坚守,为辑里湖丝传统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镇馆之宝就是辑里丝。丝绸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愿辑里丝穿越百年历史变迁,破茧成蝶,重放异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