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水浒传》最早出现的英雄好汉级的人物是王进、史进,《儒林外史》楔子之后的正文最先出现的重要读书人是周进、范进。

相信,这不过是个巧合,应该并不存在后出的《儒林外史》(创作于清初)在人物姓名上借鉴先出的《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之事。

《水浒传》王进故事,是全书一个象征,非常重要,它要告诉人们,英雄被官府逼迫,选择逃避是没有出路的——王进为躲避高俅,主动离开东京,欲去延安边境从军以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但从后来史进寻他不见可知,王进此路并未成功。

由此可知,官逼只能造反,选择逃避是没用的,于是,后文的造反上梁山便顺理成章了。

至于史进,作者也以“进”名之,是要他作为王进故事向梁山故事发展的过渡与承继吧。

《儒林外史》主要写读书人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纠葛,而周进、范进正是底层读书人历经困顿磨难终于通过科考出人头地的代表。

作者写他们的“成功”是要表现这一科举“正途”对读书人身心的戕害,与楔子里选择不仕之路的读书人王冕的内心安静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水浒传》王进也好,《儒林外史》周进、范进也罢,对全书来说,都是一种反例,作者是在树一个靶子,告诉读者此路不通或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