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硕士吕翔举报其导师张裕卿学术造假的新闻震动学术圈。随后天津大学回应,认定张裕卿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已解聘。

作为学生的吕翔隐忍多年,终于毕业后实名举报其导师。123页的pdf详实地列举了张裕卿的学术造假及张裕卿的为人。在此,笔者不想过多评价学术不端本身。作为研究生,本人更关心为何张裕卿敢如此肆无忌惮造假和压迫学生。

从吕翔的描述来看,张裕卿学术造假已经到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地步。究竟是何原因?

师德缺失从吕翔的描述来看,张裕卿已经完全丧失了师德,枉为人师!动辄辱骂、压迫学生,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和学术不端的工具,而学生则是敢怒而不敢言。一般而言,师德属于内在特征,难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也没有相应的导师评价制度,以至于高校教师难免鱼龙混杂。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监管不力原则上学院学校有责任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管,防止出现学术不端及师德缺失现象,但实际上可行性却不高。而研究生导师通常是教授,在学院具有相当的地位和自主权,更不必说担任领导职务的导师,想通过学院来约束导师不现实。制度性原因对于导师而言,想要在学术界获得地位,就必须持续产出高质量文章,而这些文章当然是出自于科研民工的研究生。为了更快更好地产出文章,手握学生毕业生杀大权的导师动辄施压、威逼,甚至造假。而导师压迫学生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对于学生,由于缺乏导师评价制度及有效的导师更换制度,为了毕业就必须忍辱负重,处处小心谨慎,任由导师摆布。有的学生不堪其辱,甚至走上了绝路。一旦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学校通常为了降低影响或是护短,通常不会严肃处理导师,无形中又助长了无良导师的气焰。

正是了解了这些,我才明白大学并非所谓的象牙塔,而是藏污纳垢,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也并非所有导师都像张裕卿这样,毕竟这只是少数。

那么如何避免无良导师?一般而言,研究生入学前很难知道导师的品行如何,我建议多向导师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打听,以免碰到无良导师。再综合考虑导师的学术能力、学术地位来选择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