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数字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极飞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论坛,何帆教授与李开复博士两位嘉宾,围绕技术变革、农业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展了两场关于“科技创新如何重塑农村经济”的高峰对话。

李开复表示:“农村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应用落地的最好场景。农业生产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例如播种、施肥和撒农药,都是可以被AI所取代的。”

何帆教授表示,“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农业是未来行业布局的一条投资主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边缘化、空心化成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未来农民的身份标签,很有可能会逐渐消失。”

在脱贫攻坚战宣告胜利的当下,随着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我国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乡村,成为了国家的战略级战场;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向乡村扩散。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数据显示,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双双超过98%,基本保证农村群众的上网用网需求。

在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智慧农业具备了初步的可行性。目前的智慧农业,主要包括了大田精确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

主要技术包括有:遥感与传感器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等。

从整个智慧农业的协作流程上看,以数据流动为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环境感知设备:温度湿度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空气传感器、无线传感器采集

2) 网络传输设备:无线wifi、zigbee网络等组成,主要用来传输信息,在不同设备之间联通。

3) 决策支持中心:平台,挖掘分析、产生决策依据并实现远程控制、发布命令。

4) 终端设备:卷帘机、喷水机、加湿机。

由上述几个部分可以发现,整个智慧农业的起点,就在于对农业中数据的采集。

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有大量的有效数据进行喂养,比如农场的天气、土壤、湿度、温度。只有得到了足够多精确有效的数据,才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种植密度、如何节水、农药分量)。

目前已有的数据采集方式,有以下三种:

1)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农业卫星、飞行器等对地面农作物的大范围监测

2)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主要利用农业遥感技术、智能传感网技术。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技术,以及多光谱、高光谱、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测方法,在植物、土壤、环境信息采集方面广泛应用。

3)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对农产品的成本、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涉及农业流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等。一般由“智能终端+通信网络+专业群体”组成。

长期来看,如果人工智能要在农业上发挥重要作用,一定要在农业传感器上加大研发投入,研究足够稳定的激光器、光栅、土壤养分传感器、农药残留传感器等。

遥想未来,若是农业的自动化能够成功运营,未来农业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无人机器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当下的难题,解放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