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的设置是为了协助封建帝国的统治

国都的设置是为了协助封建帝国的统治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十分丰富,几乎每个断代史都有着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和代表大家。

那么纵观中国这么长的封建历史发展道路,我们也会发现在政治上的演变,是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过程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王朝的都城看出来,而都城作为一个王朝建立的核心要素,其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自从夏商周早期文明国家建立以来,中国奴隶制时代,虽然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有限,但是国家政权出现的标志,并不单单取决于生产力和社会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城市、集权等等这都是,国家被承认的重要因素,其中是否拥有国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

没有国都想要实现统治,这在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不现实的,如此一来便有了受到国家中央政府,直接管控的区域,这个地方常常是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于一身的。

通常来说应该是整个国家政权,所掌控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都。

关于国都地理位置的选择其实也是非常讲究的,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适不适合发展,有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其对整个国家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国都,这是一种多个国都并立的特殊现象,一般来说在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只有一个官方承认的国都。

而这种多个国都并立情况的出现,在分裂割据时期是经常能够看到的。当然也不是说统一的国家政权,就只有一个都城,也会依照地理位置、重要性划分为几个都城,但是只有一个核心都城这是肯定的。

伴随着王朝的发展,都城也在不断的变化

伴随着王朝的发展,都城也在不断的变化

这里再稍作解释一下,在中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其实有的王朝在拥有一个核心都城的同时呢,也会有多个重要的都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京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在隋唐时期,长安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唯一的核心都城,但是东部地区的洛阳,却也被认为是一个都城,只不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也比长安低一些。

最为典型的就是,辽朝和金朝所采取的五京制了,东西南北中每个地区都有一个都城。

一个地方如果能够被政府选择为都城的话,其必然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之处,但最为根本的还是要和王朝政权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的发展中,总体上的政治中心,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始终在西部地区,即以长安为核心,虽然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整个时段的政治中心的固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隋唐之后,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即从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不断向东部、向南部转移。

北宋时期定都在偏东的开封,南宋定都于南面的临安,虽然这其中有着主动和被动的因素,但是这对于此后政治中心的变化,无疑影响巨大。

而到了明清时代,政治中心再度发生向北转移的迹象,北京作为新的王朝都城开始崛起。

这种都城中心的转换,实际上变相地表现出了,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发展中,地区政治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复杂的、多元的,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民族等多个角度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城的发展也出现变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城的发展也出现变迁

都城的选择关系到一个王朝今后的兴衰起落,特别是在封建历史时期,迷信神学思想的盛行,统治者往往会更加重视,对于自然风水的选择。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以及地理环境,往往是王朝定都选择的,几大关键因素。

关中的长安作为炎黄兴起之地,作为周人发家之地,拥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在春秋战国结束之后,秦朝将都城选在了西部地区的咸阳,西汉定都长安,这都是与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存在直接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的富庶,引发了少数民族的激烈争夺,而司马氏的南迁,则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生机。

与此同时,河北、河南地区也在少数民族,和中原门阀士族的经营下,有了显著发展趋势。

至此,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隋唐过后关中由于气候原因、历史原因开始丧失政治中心的地位,并且不断向东推移。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变过程中,从都城的变迁和转移,我们能够看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