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多天时间,兰州市民姜女士15岁的女儿就在手机游戏上充值了6万多元!交易记录显示,她最多的一天充值次数达11次。“一开始每次就是640多元,最多的一天就花了7000多元。”姜女士想不明白的是,女儿的手机只是上网课用的,没有电话卡,她记得自己没有设置免密支付,女儿也不知道她的支付宝密码,但钱确实花出去了。“春节前想买些东西,付款时才发现钱没了,去银行查询时才知道是被游戏平台扣款了。我们向支付宝平台和苹果公司提出了退款要求,但对方称不构成退款理由。”

实名认证并不“实”

“我女儿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在很多事情上没有防范能力。在手机上充值玩游戏也是因为在上网课时,页面上弹出了一些游戏画面,随手点击就被‘套’住了。”姜女士说,她是一名打工者,每天打两份工,起早贪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00多元。女儿的一个小动作,花掉了她两年的积蓄!

随后,记者上网搜索发现,近几年因为未成年人在手机上充值网游被套的事件屡有发生。大部分在网游中充值的未成年人都会伪装成成年人,他们在QQ群里被人唤作“老板”,委托别人买卖装备。这些充值者中,年龄最小的仅3岁,不仅骗过了游戏网友,也骗过了实名认证系统。还有一名11岁的男孩,去年暑假期间悄悄用妈妈做生意的支付宝账号刷了16万元,而他在多个游戏平台实名注册的身份证号来自宁夏,这是他在网上找人买的。

采访中一些家长表示,现在不论在网上办什么业务,都需要实名认证,要输入身份证号。家长们认为,孩子充值玩游戏至少也要做到实名认证系统。“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应该是一个人的吧,或者人脸识别,从孩子玩游戏花大人的钱这种情况来看,网络游戏平台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姜女士说。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游戏,家长申请退费难的问题频频引起社会关注。“实名”注册游戏账号仅需提供身份证号,消费额度不受限,退款举证难,各家游戏公司和平台就退费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实名认证并不“实”,害了未成年人,坑了家长。

家长要求退款大多遭拒 证据不足成主要原因

记者通过登录多款手游发现,多家游戏公司规定,玩家一旦进行游戏充值购买或兑换游戏虚拟货币、虚拟物品或增值服务,将不能退还,但法律另有强制性规定的除外。

2020年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的通知,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成为网游退费的正当理由。但实名认证和支付账号都是成年人的,游戏公司和平台如何判断充值行为由未成年人完成?

实际上,家长申请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时,需要提供身份证、交易账单、亲子关系证明、其他证明未成年人游戏消费行为的辅助资料。但更多的家长表示难以提供证明,退款被拒绝。

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类投诉580余件,其中涉及未成年人在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游戏中充值的有60余件,家长要求退款,大多遭遇拒绝。证据不足成为网游公司拒绝退款的主要理由。

2020年,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在9家手机游戏平台和9家手机直播平台上,3款游戏游客模式可以直接充值消费;4款游戏未成年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退款流程复杂;18家平台中仅有2家游戏平台退款成功。

律师:孩子的相关行为属无效 损失需根据各自过错承担

甘肃南冰律师事务所薛林云律师认为,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等授权进行的大额消费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但主张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权限实施无效民事行为,需要一定的证据证明。通过网络方式实施的无效行为,证明无权或者越权的难度更高,因此,退款的成功率很低。

防范未成年人在网上大额消费,主要还是应该在防范上加强注意。比如加强银行卡密码管理和网上支付工具的密码管理。薛律师提醒监护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在网络支付或者银行卡使用方面的授权安全性予以高度注意,一旦疏忽,相当于给未成年人配制了保险柜的钥匙,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很难挽回损失。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尽管各游戏平台遵循规定,在首次登录界面要求用户填写身份证号和姓名,经公安接口核对后即认证成功,但真实用户是谁并不知道。

但事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注册网络游戏时并不是以个人身份信息注册的,除了盗用别人的外,就是自己亲人的。只需一张身份证,是谁的并不重要,这样的实名认证违背了《通知》设立的初衷。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与其能力、智力相当的民事行为。巨额消费属于超出8周岁儿童能力范围之外的行为,在其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该行为的情况下,该儿童的行为是无效的。”对于姜女士遇到的事,甘肃南冰律师事务所薛林云律师认为,既然是无效,那么基于该行为产生的相关财产需要返还,造成的损失需要根据各自过错承担。

来源:兰州晚报 编辑: 孙志娟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