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男士能不能休产假的提问一度引爆网络。

追本溯源。此话题起源于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在《两会1+1》节目中,回答网友提出的“男士也能休产假是否可以提上日程?”问题时,谈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草案中有一句话,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育儿假前已经有了“父”字。(3月9日央视新闻)

据视频显示,白岩松在节目中迫切希望“父亲休产假”这个提议可以上热搜,因为上热搜可以探索的更快些。

父亲也能休产假?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几乎天方夜谭的问题竟然出现在近日全国两会议程中,不竟有网友发出质疑“‘父亲在位’的理想难道真的要照亮现实了吗?”“‘父亲缺位’的“旧疾”真的要解决了吗?”

所谓“父亲缺位”指的是在子女成长或者教育过程中很少或者从未参与其中,导致子女极度缺乏父爱的一种状况,究其原因,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例如社会转型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父亲急于应对社会竞争以及离婚率持续攀升等诸多原因。而“父亲归位或在位”则是一种积极参与子女教养阶段的状况,让父爱时刻陪伴着子女成长成才,从而促使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

无独有偶。诸如此类呼吁“父亲归位”的事件并非鲜有耳闻。例如3月8日,武昌实验小学、武昌实验寄宿小学、汉阳区玫瑰第二幼儿园纷纷设立“爸爸接送日”,成立“好爸爸联盟”等,分析这类事件可知,它们之间存在显在的共同点——呼吁父亲在子女教育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归位”,摆脱“丧偶式育儿”的畸形现状,形成健康的育儿观,从而推动家庭建设包括生育政策,托育服务等走向新阶段,新征程。

细想可知,现如今越来越呼吁和重视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归位,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可谓毫无根据可言。例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作为孩子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风向标,可谓重任在肩,同时《三字经》中也说道;“养不教,父之过”“父子亲,夫妇顺”,父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后盾和保护伞,父爱如山。

美国耶鲁大学曾连续进行一项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更聪明,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个星期内接触不到六小时的孩子更聪明。国外还有研究表明,父亲不仅对孩子智商影响很大,还在语言的发展和情商的培养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因此,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可是,尽管如此,多年来,“父亲缺位”“丧偶式育儿”的现象愈演愈烈,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时间太少。大多数家庭,父亲作为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面对工作的压力,常常加班,忽略了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例如家长会;第二,“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主妇”等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使得家庭早已形成不成文的分工制度,父亲虽与子女见面频繁,但说话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却凤毛麟角,表现出一种“在场的缺席”。

然而,长期的“父亲缺位”容易使心智和智力正在形成过程中孩子,产生“缺乏父爱综合征”,导致其产生崎岖的价值观,孤僻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疾病,例如少言寡语,喜怒无常,逃课辍学,孤僻冷漠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因此呼吁“父亲归位”,让孩子健康,阳光,快乐的成长,让父亲在子女教养中多多增加“父能量”,从而促进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

呼吁“父亲归位”的路途虽道阻且长,诸如父亲休产假,“爸爸接送日”等此类事件还仅仅停留在呼吁和部分认同阶段,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如何让“父亲归位”的理想照亮现实,让子女在成长阶段多点“父能量”,让父爱如山的形象扎根在每一个孩子心中,还需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达成普遍共识,转变思想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育儿观,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种和谐、乐观的生活空间。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到:“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由此可见,父亲在子女教养中的重要性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呼吁“父亲在位”,缓解孩子成长阶段的“缺乏父爱综合症”刻不容缓,如此,“父亲在位”的理想才能在社会期待下照亮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