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华春莹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县,父亲是原淮阴县纪委书记,母亲是淮安市清河区原政协副主席,华春莹跟母亲姓,而她的妹妹跟父亲姓钱。

虽然出生于干部家庭,从小在县委大院长大,华春莹无论从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没有表现出“优越感”,她为人谦和,做事沉着大气,考虑问题也很周到,从小就是个非常阳光的女孩。

在家人耳濡目染下,华春莹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低调,只是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时期的华春莹一直留着短发,不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且组织能力很强,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学校学生会主席,很多像演讲、朗诵比赛之类的活动都是她策划兼主持。

她总是笑容满面,说话也温声细语,同学们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喜欢找她请教,她从不跟别人闹矛盾。

但如果你这样就认为她逆来顺受,那就错了,她是个很有主见的人。

高考之前,同学们备考压力很大,喜欢踢足球的华春莹就找到班主任,想搞一场足球对抗赛来缓解一下气氛,老师以备考紧张为由,坚决反对。华春莹就跟同学们商量,瞒着老师趁课余时间悄悄组织了那场比赛。

事实证明,华春莹的选择没有错,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积攒许久的心理压力一扫而空,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当时的班主任、江苏省淮州中学高校长后来回忆说:“现在回想起来,华春莹在高中时就已经流露出了外交官的潜质。”

最终,华春莹以全县状元的身份考进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

上了大学,她住在南大南园的8舍,宿舍里一共8个女孩,华春莹是宿舍“老二”,大家都叫她迎春花,因为名字倒过来念“莹春华”正好是迎春花,而且她的生日正好在4月。

由于她是苏北人,尽管高中英语成绩很优秀,但受方言影响,她的发音特别不标准,口语还是欠佳,词汇量也不如其他同学。这给她在心理上带来一些打击,一度情绪很差。

但她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努力,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坚定不移地按照计划办事,一步步改变自己,利用收音机收听外语资讯,一点点纠正自身口音。同时,坚持做笔记,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华春莹写下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笔记,别人吃饭时,她在学习,别人游玩时,她也在学习,别人早早睡下时,她还在学习。 结果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弥补了自身短板。

大一时的老师金老师后来回忆说,“我印象中,当时华春莹的学习并不是数一数二的,也就是中上等吧,但她很有主见,独立性很强,学习也比较用功。”

华春莹不仅在学习上是大家的榜样,在生活上更是大家的知心朋友。

宿舍8个女生只有她一人没有谈恋爱,反而成为大家的情感专家,“我们熄灯后也经常开卧谈会,交流遇到什么情感问题啦,什么烦恼事啊,华春莹总帮着分析,出点子,而且总说的头头是道。”她经常能给出很多建设性意见,非常擅长沟通。

“四年,她是宿舍里唯一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她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特别认真,笔记记得很细。”

毕业时她选择去考外交部,这让同学们有点吃惊,“我们上一届,也就是87届,有4个男生被招进了外交部,但88届就华春莹一人。”

自从到外交部上班,工作繁忙,华春莹就很少回家乡、母校。2003年华春莹回淮阴过年,同学们搞过一次聚会,还把班主任请到饭店一起参加。“20几个人,在饭店大厅摆了两桌,两瓶酒是华春莹从家里带来的,听说是外交部发的好酒,大家都舍不得喝,都在聊天。”

每当有同学说起哪个同学或老师家庭困难时,华春莹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2008年,是华春莹从淮州中学毕业20周年,一群同学在淮安搞个20周年聚会,当时远在欧洲的华春莹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参加,但从欧洲发来纯真庆贺。

2012年11月16日,中国外交部新发言人亮相,江苏淮安人、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下周一将首次主持外交部例行发布会。她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的第27位发言人、第5位女发言人。

母校淮州中学,挂上了引人注目的“热烈祝贺我校毕业生华春莹成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红色条幅。

“当时我在洗脚,老公突然喊起来,快看,你们学校毕业生华春莹要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了!”淮州中学校长办公室朱主任听到老公叫喊后,连脚都没擦就跑到电视机前,“还是中学时代一样,不同的是,她的头发烫起来了。”

经过岁月打磨的华春莹,早已变得更加成熟,如今的她幽默而不失霸气,爽朗而又真诚。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恶意刁难,她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核心,将对方反驳得哑口无言。

曾担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他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时,跟杭州机场的工作人员发生矛盾冲突。在一次新闻会上,有外国记者趁机提问,试图暗示中国在给美国穿小鞋。

华春莹女士回答说,我们身为东道主,会按照国际惯例,给客人提供便利服务。同时,客人也应该尊重和服从东道主的安排,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华春莹女士的高光时刻有很多,外国媒体经常用“不好惹”的字眼来评价她。

她的确是个不好惹的巾帼英雄,强大的祖国在她身后,又让她更加骄傲有底气。

一次次刁难中,她的笑容与自信,让她如迎春花,迎着严寒向着温暖一次次倔强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