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麻雀的“怨气很重”,这是因为麻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吃粮食的“小偷”,但是麻雀在198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在虽然保护级别有所降低,但依然是国家“三有动物”(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受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所以,一些人认为为什么要保护一种破坏庄稼的动物。基于许多人对麻雀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说一下为什么要保护麻雀?麻雀真的是“害鸟”吗?
曾经的“四害”之一:麻雀
麻雀是一类小型的雀形目鸟类,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麻雀有47种,在我国分布的有5种,其中以家麻雀、树麻雀和山麻雀这三种最为常见。在这3种常见的麻雀中,经常在村庄附近活动的主要是家麻雀和树麻雀,而且虽然家麻雀看起来应该是最常见的,但其实,树麻雀才是我们最常看到的一种麻雀,它与家麻雀最大的区别就是:家麻雀身上的羽毛整体以灰色为主,而树麻雀的羽毛则以铜色为主(尤其是背部)。
(上图为家麻雀)
(上图为树麻雀)
所有的麻雀均为杂食性鸟类,它们即吃植物的种子又吃昆虫,而正是因为它吃植物种子的食性,早在1952年,麻雀与老鼠、蚊子、苍蝇一起被列入了“四害”之中。于是,一场全国性的灭麻雀运动正式上演。
麻雀具有很强的群居性,所以在各种网具的灭杀下,很快全国的麻雀数量骤减。麻雀少了,最高兴的就是农民朋友了,他们甚至已经能够看到次年庄稼丰收的景象了。但是,事与愿违,时间来到了1960年,原本以为大面积消灭麻雀少可以丰收的庄稼并没有迎来意料中的大丰收,反而遭受了大面积的病虫害,让庄稼大面积的减产。
麻雀被踢出了“四害”的行列
随着我们科学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动物学家,其中鸟类学家郑作新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麻雀被大面积捕杀,且农作物遭受严重病虫害之后,郑作新与其他多位鸟类学家一起经过漫长的野外观察,终于将麻雀的食性了解清楚,并且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据鸟类学家们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麻雀从孵化到拥有飞行能力之前,全部靠昆虫为食,春冬两季麻雀的主要食物以野生植物(杂草、野生禾本科植物)的草籽为食,夏秋两季则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包括庄稼,小麦、玉米、水稻等都是该科下的植物)。而且即使在夏秋两季,麻雀的食物占比中人工种植的禾本科植物也不足50%。
了解清楚了麻雀的真正食性后,我们发现,麻雀对我们庄稼的危害其实并不大,而且在夏秋两季,成熟的种子在田里待的时间也不长,就会被收割掉了。而且麻雀在育雏期间均以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的鳞翅目昆虫为食,是除害虫的好帮手。而这也是在灭麻雀运动结束后,会出现大面积严重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于是,国家将麻雀踢出了“四害”,先由臭虫代替,再由蟑螂最终代替。
虽然麻雀很快就被踢出了“四害”,但是麻雀是害鸟在许多人的心中依然没有丝毫的动摇,而且在民间捕杀麻雀的行为一直也没有停止过(主要是为了吃),这造成了麻雀的数量虽然有上升,但非常的缓慢,甚至一些原本灭杀太过彻底的地区麻雀都成为了一种非常鲜见的鸟。
所以在1989年,国务院根据麻雀的数量将麻雀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之后,麻雀的数量才真正地开始增加。但是,麻雀作为一种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它在自然生态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旦它们的数量骤减,必然会引起食物链的波动,从而影响其他的生物。
许多人会说:麻雀即使吃庄稼吃得少,也是给人带来损失,而且灭害虫有农药呢?没错,我们可以用农药去灭害虫,但是禾本科的植物大都是我们的口粮,完全靠农药去灭虫,这些农药残留去了哪里?还不是被我们吃掉了。从这个角度看,给予麻雀一些食物(其实庄稼成熟后,散落的种子不比麻雀吃得少),让麻雀可以无公害地处理害虫,难道不好吗?所以,对于麻雀,我们不能无限地放大或者只看到它吃一点庄稼,我们要看到的是它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还有“免费”帮助我们灭害虫的功劳。
总结
将麻雀当成害鸟灭杀,我们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鸟类学家们已经为我们解开了谜题,此时的我们如果还是熟视无睹,那么有一天,我们的庄稼就只能全靠农药了。而且人类在当下已经找了无数的借口去消灭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此时的我们也已经尝到了恶果,切勿重蹈覆辙。因此,麻雀并不是害鸟,它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