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一位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她让我猜一猜,前来找她做咨询的孩子们面临的烦恼中,哪项排在第一?答案居然不是学习中的困难,也不是与父母的冲突!更多困扰孩子们的是同伴友谊、校园人际关系。

上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和很久不见的几家朋友一起出门踏青。朋友们好几年没见过彩彩了,她们惊叹彩彩的变化可真大,毫不怯生,落落大方,一会儿就带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印象中的彩彩可是很内向,甚至有点自闭的。

确实,彩彩是早产儿,从小身体不怎么好,性格也比较内向、胆小。

幼儿园的生活对彩彩来说很艰难。动手能力差,做什么都最后一个,连做操都表现出明显的肢体不协调,加上吃饭不乖,睡觉不乖。坦白说,或许老师们也并不打心里喜欢她(如果我是老师,如果不考虑到职业道德,肯定也更偏爱那些乖巧能干省心的孩子),虽然没有起负面作用,但至少也没有帮助她更好地融入集体。甚至幼儿园毕业典礼时班上的节目,全班只有她和另外一个小男生没有上台。

当时的我,正在因为她胃口差且动不动就肚子痛,全身长满湿疹,内八字这些身体上的问题而到处寻医问药,对于她在幼儿园里面临的困难,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现在想起,如果重来一遍,我肯定不会让她独自去面对那么困难的局面。好在那个时候的她正忙着感受肚子的疼痛,忙着抓痒痒,忙着应对各种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外界对她态度如何,她好像还顾不上。

幸好,这样的情况没有在小学延续,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集体,老师有爱,同学良善,家长谦和。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体能和协调性增强,身体状态逐渐好起来,以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她的性格开始外倾一些。但是,她在小学里的人际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小学三年级,她终于首次获得 “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她们班上的“三好学生”是采取自愿报名,全班同学投票的方式产生,而她以往几乎每个学期都报了名。

早在一年级,班上竞选班干部,她一共得了4票。放学回家后,她显得很失落,问我:妈妈,同学们为什么不投我(的票)?

那天,我跟她谈了很久,引导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我先问她:你认为同学们为什么不投你呢?她说不知道。于是我换了一个问题:你没投XXX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后,她得出结论:很多同学都还不怎么了解她,认为她可能没有能力做好班上的工作,以后她要多帮助同学,让同学们知道她想为大家服务。从那以后,她每天都在书包里多放上些纸巾,如果有同学忘记带了,她就可以拿给他们用。

这时,她客观而功利的妈妈也不失时机告诉她,对自己的管理状况或许也是人家看待彩彩的一个方面。比如说,以后彩彩中午吃饭再快点,尽量争取课堂作业全部都按时完成,那同学们就会觉得,你看,彩彩把自己各方面都管理得更好了,她肯定可以做好对班级的服务工作。

彩彩在班上的人际关系慢慢发生着变化,没有立竿见影,却逐渐好转。隔三差五她会给我讲讲她和同组小伙伴或者小姐妹之间的不愉快,我也认真听她倾诉,引导她思考,偶尔说说我的看法或者支支招。现在,彩彩跑步仍然每次都是最后一名,有时会让同学们看笑话,她娇滴滴的样子也让小直男们大呼受不了,但她明白,同学们只是闹着好玩,而她也有自己相对稳固的玩伴,每天过得快快乐乐。

说回到我和朋友们的聊天。她认为,家长们对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儿之间能有多大个事儿。其实,正是通过早年的良性人际互动,孩子能逐渐感受到“我是可爱的”、“我是有价值的”,这会成为孩子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成为自信和力量的来源。反之亦然。且不要说校园霸凌这种极端情况可能带给孩子的身心伤害,就是一般情况的受冷落受排挤,或者是自己性格行为造成的他人敬而远之,都可能让孩子一辈子受困扰。对此,家长应该多长个心。

因此,如果有一天,孩子鼓起勇气向你诉说TA在人际关系上的烦恼,请你:

◆耐心倾听,就算认为孩子自身有问题也要听TA说完,坚决避免忙着下判断给结论。

◆尽量换位思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不要随便否定,认为TA小题大做。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脆弱的,TA需要你的安慰,而不是趁机教育,否则你只能换来一张从此紧闭的嘴。

◆多使用“你认为……”“你觉得……”这样的句式,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你的答案,思考的过程常常比结果更重要。

◆帮孩子分析问题要客观中正。不忽略潜在的危险,不回避人性的丑恶,也要尽量善意看待他人的行为动机。

◆对于缺乏相关技巧的孩子,不能一味提要求,要指导具体的策略,有必要时,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教会TA细节。

◆帮助孩子认识到,没有人十全十美,没有人不犯错,对他人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我们都要学会宽容。关系是多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方发生改变,关系都会改变。想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先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吧。

早在远古时期,落单的原始人就会落入野兽的肚子。进入现代社会,仅仅从生存上来说,离群索居是可行的,但人类发展到现在,追求的不只是生存的机会,更是生活的绚烂,生命的厚重。“你转过身,世界也会离你而去”。既能悠然独处,也能融入人群,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