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满足延宕的经典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

实验的被试是一群四五岁的孩子,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块棉花糖,助手告孩子们,棉花糖可以现在吃,不过如果十五分钟后再吃,会额外奖励一块棉花糖。

随后助手离开了屋子,在外面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结果发现,一部分孩子选择吃了棉花糖;一部分孩子用说话,活动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选择不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经典的满足延宕实验,个体为了得到更高更有价值的回报,经由自我控制而放弃了当前的较低的、即刻的奖赏的过程。

人由于期待日后的好处更多的回报,放弃了暂时的小利益。这其中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确信未来有高回报,二是经过了自我意志的努力。

对于成人来讲,能够轻而易举地意识到如何决策是有利的,可以为了更好的未来结果而放弃暂时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人也有足够强的自控力,这种自控力已经成为了近乎本能的东西,自控是不需要额外做出太多努力的。

满足延宕是适应人发展规律的

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面临这样的挑战,初次上学老师和小朋友说“小朋友们要坐好,下课才能动,做到的小朋友能得到一朵小红花。”幼儿园保持纪律按照一定规则行动无可厚非。

但是适应性要强,小孩子的注意集中时间本来就比成人短,如果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显然是不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满足延宕是伪延宕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表示想要滑板鞋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试能考双百,能考班级前五,我不仅给你买滑板鞋,还带你去动物园看猴子。”

孩子想要出去玩耍的时候,家长又会说“练一个小时钢琴,我带你去吃爱吃的麦当劳。”

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选择听从家长的话,乖乖完成任务,期待着更大的奖励。

孩子的妥协是被动的,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完成任务后的奖励有更大的吸引力,而是对于父母权威的一种被动屈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当延迟的危害

这样的满足延宕是伪延宕,况且其危害不容小觑。过分的强调延迟满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某些需求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久而久之会自觉地抑制需求。

在粗心的家长看来,孩子这段时间可能是变得懂事了“这样那样的要求提的都少了,不再像以前一样,闹着要东要西,学习一分钟玩耍俩小时,现在的孩子听话多了。”

这样一个“听话”的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又有谁真正的重视了,我们一再以成人世界的准则去要求孩子照做,很少考虑是否适宜,仿佛只要达到了满意的结果过程无所谓。

这是否与我们口口声声讲的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迟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孩子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讨好”父母,他们在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赢得父母的喜爱与赞同。

“如果玩耍是不被允许的,那就不去玩了,我在家乖乖看书学习。”

“如果我想买滑板鞋是不对的,那就不买了,爸爸妈妈开心最重要,他们开心我才开心。”

抑制需求的孩子是惨淡的,他们连产生欲望偏爱的权利都被剥夺,能做的只是无尽的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格是由经历塑造的,这样长大的孩子难免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他们会将小时候的行为模式迁移到现在,迁移到和父母以外的人的相处中。

满足延宕固然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让孩子自然形成对一些短暂的,弱小的价值的抗力,但是同时,那些不恰当的满足延宕的影响也深深刻在了人格特点里。

延宕需适度,否则弄巧成拙,岂不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