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2020年度“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崔晔主编的2014级舞蹈学班毕业集《说舞留痕———山东“非遗”舞蹈口述史》入选。这本书通过深入访谈的形式,挖掘、整理了50余位山东“非遗”舞蹈传承者的口述资料,将最鲜活、真实的史料留存下来,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秧歌的风采。这是一本满溢着民俗生活氛围和民间艺术气息的、有温度的书。

2017年,作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4级舞蹈学班的班主任,我面临着如何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问题。那段时间我常常反复思考这几个问题:如何让“非遗”舞蹈鲜活起来?如何抢救、整理濒临失传的“非遗”舞蹈资料?如何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非遗”舞蹈的社会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当脑海中反复浮现老艺人热切展示他曾经跳过的“非遗”舞蹈的神情时,一个念头忽然冒出来———把研究从“舞”转向“人”!我决定不再过度关注舞蹈动作和舞蹈形式,而是关注那一个个鲜活的跳舞的人,关注他们的学舞经历、他们眼中的家乡舞蹈,让他们在回忆中重现年轻的自己,在记忆中忘我舞动,通过口述娓娓道来。

2017年初,从教室到乡野,我和学生带着责任与热情出发了,去近距离感受质朴大地孕育出的家乡舞蹈。由于“非遗”舞蹈涉及地域广泛,舞种较多,书中涉笔的“非遗”舞蹈及舞蹈者,均以学校2014级舞蹈学专业学生家乡所在地的“非遗”舞蹈为主。这是一场有温度的采访活动,本着“长者为先”的抢救性访谈原则,找寻村落中最为年长的传承人,最终确定了52位“非遗”舞蹈者,进行“一对一”采访。在受访者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一半,其中最长者已年至九秩。他们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他们口中的“非遗”舞蹈是年轻一代没有看到,并且可能再也不会看到的历史情景。

此次的采风内容不再单纯停留在舞蹈动作的研究上,采访问题从“舞”延伸至“人”,以关注艺人的学舞缘由、学舞经历、舞蹈感悟为主。

若要了解这些老艺人,传承他们的技艺,就要热爱并深入他们生活。我们的采访持续深入,学生们与老艺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采访之余帮他们择大葱、拉风箱、烧火做饭,坐着老人的拖拉机串门,跟老人一起去海边扭秧歌。这不仅是采访,更是一份情的交流、爱的沉淀。这种情感的建立远远超越了采风活动本身。记得在山艺的一场专业舞蹈演出中,老艺人受邀上台表演,当参与采访的学生看到舞台上那满是热情却不再挺拔的身姿时,都忍不住泪眼婆娑。这是感动,是欣慰,是心疼,也是激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责任感,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这泪水的清甜。

从2017年到2020年,从确立想法到搜集资料,从深入采访到拍摄制作,我们走遍山东省14个地区,3322公里的路程,采录山东省“非遗”舞蹈23种,采访“非遗”舞蹈者52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156万余字,整理录音长达10716分钟,梳理录音文稿79万余字,撰写口述史文稿34万余字。历经4年时间出版成书,个中苦乐,唯其自知。

其实我们的采访也并非一帆风顺,在采访和书籍撰写过程中,我们的问题接踵而至。最初选择受访者时,我们曾陷入两难,是选择年轻的“非遗”舞蹈传承人,还是年长的舞蹈艺人?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有些村落的“非遗”舞蹈传承人非常年轻,他们对传统的“非遗”舞蹈的历史印记以及发展脉络并不深知,更重要的是感受不到他们对“非遗”舞蹈的那份爱。而村落中那些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对家乡舞蹈的热爱却溢于言表,每次采访时都非常热情地为我们讲述舞蹈的故事。基于此,我们本着“长者为先”的抢救性访谈原则,选择了对“非遗”舞蹈有着更多记忆和更深感情的年长艺人。

虽然学生选择了各自家乡的“非遗”舞蹈进行采风,但在采访中,他们依然遇到了方言交流障碍、文化理解差异等问题。同时,受访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也会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此外,如何进行采访问题的设定,如何把握采访节奏,如何辨别采访内容中的记忆偏差等都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老人并不识字,我们提问时既要让艺人放松心态,又要突出重点,引导受访者说出关键性内容。

每次采访结束,学生都会整理出录音逐字稿,提炼、整理、分析采访内容,吸取经验,找出不足。通过现场采访、笔录、录音、录像等,最终将这些“非遗”舞蹈文化传承者的状态予以真实呈现,并把一些后继乏人的舞蹈动作、队形,以及舞者的表演经验、人生感悟和对后辈的希望,用“实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从传承人的视角出发,最终形成“独白式”口述史文本。

抢救、挖掘、传承,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采访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但,有一些采访却戛然而止……

记得采访胶州市南庄二村的姜承禹老人时,一提起秧歌他就双眼矍铄,唱起秧歌滔滔不绝,扭起来不知疲倦,可老人却反复说着:“老了,跳不动了……”在后期的采访中,老人已重病卧床,看着他僵硬的肢体以及变形的手掌,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老人吃力地抬起胳膊,扭转着手腕,微笑着说:“没事孩子,你看,我还能撇扇呢!”

姜承禹老人最终还是走了,带着他最爱的“小戏”一起走了,如今他生前哼唱的小调仍然萦绕在我耳边。遗憾的是,老人生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但万幸的是,我们书中永远留存了老人的记忆、影像,还有哼唱的小调……

在该书的编撰过程中,一些传承人相继离世,他们生前的热情和期盼都聚集在此书中。这让我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抢救、挖掘、传承的意义,也成为支撑我克服一切困难出版此书的最大动力。

为了让口述史资料更鲜活、更完整,我们为每一位受访者制作了专题片,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这本书“舞台风姿”版块中的孙玉照老人,对鼓子秧歌的发展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采访中,老人对自己的辉煌过往一概略过,说得最多的却是:“我希望鼓子秧歌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如今这已成为老人的遗愿,但欣慰的是,老人慈祥的笑脸与采访影像永远留存在书中。我想,这便是对老人最好的惦念与回报。

如今这本书已经顺利出版,书籍的设计贴合了此书的主题,鲜明、欢快、质朴、珍贵。书中分隔处夹插的五彩缤纷的彩色柔软薄纸犹如田野上彩扇纷飞,打毛的书口和彩线的缝缀好似艺人质朴、洋溢的笑脸,充满沟壑的封面和古镜般的铜版纸似乎映照出田垄间岁月留下的痕迹。2020“最美的书”评选结果公布时评价道:“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我想,这温度源自艺人对家乡舞蹈的热爱,我们对传承人的敬爱,大家对这份记忆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