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节节攀高,也催生出一大批先富起来的群体。经济水平上来了,百姓家中结余的闲钱,又缺个好去处。求稳健的朋友们一般会到银行存个定期,虽然收益小但胜在稳定。有胆魄有实力的人,则会对基金、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感兴趣。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时间倒退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的财产又如何投资?黑龙江有位张老汉,选择将钱入股“信用社”。一晃60多年过去,去取钱的后人却大失所望。
一、入股6元
1957年,张老汉在当地的农信社那里入股了6元钱。先别嫌弃这个数目小,毕竟那个年代还是用着分币的,一块钱够全家人吃上好几天。存了6块钱的事,让不少人嘲笑张老汉,觉得这钱妥妥是打了水漂。
张老汉没多少文化,但觉得既然是国家支持的政策,自己把闲钱投进去,总比放在家里保险。农信社的职能是解决农民们买种子农药用钱难的问题,那时候存钱也被叫做“入股”,获利方式是靠一套特殊的分红算法。一年能拿到多少分红,也跟该信用社的盈亏情况有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把不断发展,家家户户都能攒下点积蓄。因此选择入股农信社的人越来越多,张老汉的6元股金被不断稀释,分红也越来越少。此后因为工作繁忙,张老汉就把当初的6元股金忘了个干净。
二、后人惊讶
时光一晃60多年,张老汉晚年膝下无儿无女,全靠侄子张凤江赡养。临终之前,张老汉才想起当初的6元股金,将入股证明交给了张凤江保管。新时代的6元钱,连份最便宜的盒饭都买不起。张凤江本来没在意,但转念一想,这是“股金”而不是“存款”,那参与的分红应该远远超过正常的存款利息才对。
怀揣着期望,张凤江找到了当地的农商银行兑换。银行工作人员经过仔细地辨认后,确定张凤江所持的股金证明是真实的。张凤江还未来得及高兴,工作人员就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因为银行方面表示,按照分红,张老汉的6元股金今天仅仅价值17.39元,让张凤江大失所望。
其实当初的“入股”只是以社员身份入股,跟今天咱们说的股东有很大区别。工作人员还说,当年的农信社早已被取消,如今他们银行完全可以不认这笔账,但看在张老汉过去做过贡献,因此愿意为其兑换。最后张凤江并未选择出这17元,而是将证明作为纪念保存了下来,事情也没了下文。
换
三、结语
其实今天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退休老人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自己开销又不大,手中总会有一些闲钱。跟不上现代社会节奏的他们,很容易被各种宣传所误导,将积蓄投入到不适合自己的理财项目,更甚者还会上当受骗。
这更需要儿女们的循循善诱,时刻提醒,万不能让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还抱有遗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