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的一面镜子,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有时候朋友圈也会成为你的另一张“脸”。开心还是难过,快乐还是郁闷,都能窥见一斑。

常发这种照片,可能有抑郁倾向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更喜欢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色彩明亮的照片。

而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偏爱模糊褪色或者“黑白灰”等暗色系的照片。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目前这项研究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并不能据此判断是否有抑郁倾向

除了照片,文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常发这种文字,负面情绪多

1、太“负能量”

有人说,朋友圈本就是一个垃圾桶,发泄一些负能量,很正常啊。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经常这样做,是不是说明心里的垃圾太多了呢?

要知道,有时负面情绪就像一个雪球,会越滚越大,长时间下去就有可能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给自己负面的暗示。

所以,如果你有这个倾向,要尽快调整心态。

2、太“鸡汤”

一些人特别爱转发各种心灵鸡汤。

这些鸡汤往往可以代表他的某种情绪和希冀,通过转发来发泄、抚慰自我心灵。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完全否定“鸡汤”的价值,对很多人来说,它确实像一针生活的安慰剂,可以抚慰自己、激励自己。

但你想过没有,花那么多时间吃安慰剂,本身是不是就有问题呢?

心灵鸡汤只能带来暂时的安慰,并不能让我们彻底告别负面情绪。

某种程度上,最好的心理医生恰恰是我们自己,努力调整心态,才是根本的办法。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负能量”还是“鸡汤”,偶尔来一波,实属正常,并无妨害。只有天天发、时时搞,才需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下面这个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沉迷网络社交媒体,

可能让你更易患抑郁症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

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发现,在学生中,每天使用网络社交媒体2小时的人,会出现较高的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念头。

当然,研究人员还不能据此认定:网络社交媒体会导致抑郁。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人先有了抑郁症,然后才更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媒体。

但无论如何,网络社交媒体与抑郁症之间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何破?

控制上网时间当然有效,但这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吗?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

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办法”、一个“妙招”就能够解决的。

无论你是否愿意,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作为心理医生,我宁愿跟大家说:放不下微信?好吧,但至少在看完文章的这一刻,让我们放下手机,去陪陪家人、陪陪孩子,或者腾出半小时去散散步,晒晒太阳……网络再精彩,也无法取代生命的精彩。

另外,如果感觉到自己有抑郁情绪,也不用担心,因为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抑郁情绪:人人都有,经过自我调节后,会很快消失,对正常的生活工作不会有影响。

抑郁症:长时间沉浸在抑郁情绪及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对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当然,如果忽视抑郁情绪、负面情绪,任凭它在内心翻江倒海,时间长了,难免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慢慢滑向抑郁症。

在这里,我们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把一些关于抑郁的科学诊断标准列出来,供大家参考,满足下列症状中的5项,就需要格外警惕。

诊断标准:

(1)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下降或缺乏。

(2)精力明显减退,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的疲乏感。

(3)精神运动型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甚至出现罪恶妄想。

(5)思维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以下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症状至少持续2周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如果负面情绪多、甚至真的达到抑郁,也不要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调整心态,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同样可以走出这片阴影。

“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让我们共同努力,治愈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