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仕途的起起落落,让苏轼变成了竹杖芒鞋,无惧风雨的苏东坡。那些从儒、释、道三教典籍读来的道理,也被苏轼领悟,最后化为了一首首充满智慧的诗词。它们是苏轼在险恶江湖闲庭信步的阶石,也是后世许多人面对苦难汲取力量的源泉。
作为一个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我们无法近距离的去了解他。如今许多人依旧被苏轼的魅力所吸引,说到底,还是被苏轼诗文中折射的思想和蕴含的意境所吸引。
公元1091年,担任杭州知州的苏轼,送别好友钱勰,写了一首《临江仙》: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首句的“改火”是指过了三年。古代钻木取火,随着季节的更换而选用不同的木材来取火,这就是“改火”。钱勰是从越州被贬为瀛洲,路过杭州,与苏轼重聚。这次重聚,离上次相见已是三年,故苏轼有首句。
这三年间,钱勰因为直言政事,多次被贬谪,辗转四方。因此,苏轼感叹钱勰踏尽红尘。常人面对如此低谷,定然是垂头丧气,可钱勰和苏轼一般,宠辱不惊,随遇而安。与苏轼相见时,笑容依旧如春天般温暖。
一个人是真豁达还是假淡定,笑容是骗不了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被苏轼引为至交的,也都非凡夫俗子。
苏轼见状,也不禁夸钱勰心如古井无波,气节就像秋天的竹竿。在绝笔诗《题金山画像》中,苏轼言自己心如“已灰之木”,这种波澜不惊气度,正是苏轼所追求的吧,所以对于钱勰的赞赏,定然也是真心的。
这也是苏轼的自勉。所谓志同道合,便是如此。
而这上阙最后两句,也是化用白居易的《赠元稹》中的诗句。白居易和元稹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对知己。苏轼化用这首诗,无疑彰显了对这份友情的重视。
不过,宋代的袁文认为,白居易原句是“有节秋竹竿”,苏轼改“竹”为“筠”,差逊许多。
虽然不在乎贬谪,但与好友短暂重逢又离别,还是有些不舍与悲伤的。听到好友去远方,还是有所担心的。所以,下阙的首句,苏轼用惆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钱勰乘坐的船,连夜就要出发。
孤帆一片江湖上,送行的,唯有微云中的淡月疏星。“孤”、“淡”、“微”三个字,便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将“惆怅”突显而出。
然而,交杯换盏之际,苏轼又便豁达起来,让宴席间弹唱的歌妓不必悲伤。最后两句,堪称是千古名句,化自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天地是自然万物的旅馆,沧海有变成桑田的那天,高山有变成平地的那天。人相对高山沧海,不过是极为渺小的物种,百年光阴,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旅行。所以,每个人都是在旅途中的人,也不必为钱勰的远行而悲伤了。
虽然这两句,思想比较消极,然而这何尝不是为身处低谷的好友,注入一股精神力量。所以,这种看似出世消极的态度,实是旷达的表现。它激励了钱勰,勉励了苏轼自己,更让你我,许许多多读到这两句词的人,多了一份处世的淡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