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据报告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9平方米。

2003年住建部公布我国居民住房的小康标准:到2020年,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2004年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公布了21项小康社会的指标,其中就包括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

按照以上数据,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住房面积的小康目标了。

人均居住面积39平方米,按道理来讲,房子够住的了,但这两年来多个城市房价为何还节节攀高呢?应该说,需求还是有的,但需要来自哪里呢?有人称炒房需求大,一部分炒房客肯定存在的,但自住的需求应该也是存在的。

炒房子就是不以居住为目的买房子的人,有担心货币超发、怕现金贬值,把现金换成房子的;也有纯粹为了赚取差价的,例如曾经的温州炒房团。

关于自住需求,有相当一部分需求来自于迁移性需求,例如农村的、外城市的、大学毕业留下来的,需要在城市买房。有一部分就是小房子换大房子、旧房子换新房子、没电梯的换成有电梯的房子,称之为改善性需求,应该属于迁移性需求的一种。

迁移性需求中第一次买房的,购买力有限,举全家之力大多也只能买300万元左右或者以下的房子,不会造成房价的上涨。

炒房子的肯定可以推高房价,因为不推高房价赚不到钱。国家通过各种政策,例如限购、限贷、限售、调整教育招生政策等,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炒房子的需求已经被抑制的差不多了,如果抑制的还不够好,肯定还会出新的政策进一步进行抑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国家就这个目标贯彻的还是比较坚决的。

改善性需求就是把老房子卖掉再添点钱买新房子,添的钱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储蓄,但一般还会贷点款。改善性需求的购房人卖掉旧房后,资金比较多,可以购买价格更高的房子,对价格没有初次购房的人敏感,因此改善性需求的购房行为可以推高房价。

目前很多大城市的房价已经很高了,曾经有人说:难道房价能涨到天上去?按照目前的房价与居民的收入比较的话,房价目前就在天上。曾经我们嘲笑1990年房产泡泡破裂前的日本,东京的房子都卖掉可以买下来半个美国。而目前我们国家呢,把北上广深的房子都卖掉,据统计可以买下四个美国,房价不是在天上吗?

因此抑制房价上涨是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也是防范出现巨大金融危机所需要的。

既然炒房被抑制的差不多了,那么如何抑制改善性需求呢?改善性需求是比较难抑制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已经抑制了改善性需求。例如旧城改造,将没有卫生间的房子改造成有卫生间的房子,平顶的房子改造成尖顶的房子,小区的绿化改造等等,结果都会抑制一些改善性需求。

目前很多城市在大力推广的老房子加装电梯,也算是抑制改善性需求的措施。

抑制改善性需求实际上抑制的是个人的欲望,因此让大家生活的舒服一点,也许就没有那么多欲望了,也许就不换房了,例如取消垃圾定时投放。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但垃圾定时投放却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尤其对于上班族,晚上回家晚的话,吃完饭可能就会错过垃圾投放时间,即便没有错过,但一天上班后,本身就已经很疲惫了,再去倒垃圾,会让人很不情愿,若干不倒掉,放在家里又会很臭,如果住的又是没有电梯的房子,那就更加不情愿去倒垃圾了,因此如果家里有点钱并可以贷款的话,就会产生了换房子的想法,换一个带电梯的房子。

因为倒垃圾而换房子的有多少人,当然难以统计,但不能否认倒垃圾不方便会让人产生换房子的想法。在抑制购房需求各种措施都采取之后,房价还在上涨,如果取消垃圾定时投放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为什么不试试呢。

在规定时间内倒垃圾本来就在取消的日程上,早取消早利民。垃圾分类即便有些人分的不好,需要垃圾处理人员进一步处理,但垃圾处理人员处理比强制垃圾投放人员处理效力要高的多,从整个社会的成本来讲,专业的垃圾处理人员处理垃圾比让每个投放垃圾的人都进行处理成本要小的多。

垃圾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垃圾的处理必将工业化、流程化,垃圾处理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垃圾分类也不需要了。

当然垃圾处理科技还没发展到这样的程度,目前垃圾分类还是需要的,但垃圾定时投放则完全没有必要。如果取消垃圾定时投放能为稳定房价有一点点帮助,我们建议取消垃圾定时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