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省江苏的地理来说,南京、镇江位于长江以东,称为江东。
镇江市,历史上又称为京口、润州。
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时称“丹徒”,三国两晋时称“京口”,南朝宋时改称“南徐州”,隋时改称“润州”,北宋时升级为镇江府,民国时改称镇江县。
润州,小说《水浒》中,宋江招安后,李逵任润州都统制,就是这个润州,不过,都统制显然官太大了,这个官职是方面军大帅,历史上,岳飞就是都统制,小说让李逵当这个大官,太魔幻了一些。
至于京口,在历史上名气就更大了,特别是东晋时期,衣冠南渡,北方士族聚集于此。谢安以谢玄据京口,创建北府兵,在淝水之战后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后起之秀的名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就是生于京口的。
话说从头——
周时期,此地有宜国,是从今河南一带迁徙而来,1954年,出土著名的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有铭文记载,是实实在在的文物证据。
春秋时期,为吴国宜邑,又改称朱方邑。
战国时期归于楚国,改称谷阳邑。
秦时期,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全国,南巡来到谷阳,见此地形势雄险,“因山为垒,临江望海”,遂命三千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并改名为丹徒,县治设于今镇江市区。
丹徒县的中心是京口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籍今浙江富阳的孙钟,迁居丹阳县钟离村,其子孙坚、孙策、孙权,先后统率江东兵马。孙权在迁都建邺(今南京)以前,于209年(建安十四年),先在临江的北固山,居高临下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京城”,俗称铁瓮城,作为新都的东方屏障,从此镇江有“京口”之称。后来这一段的长江河段也称为京江。
丹徒县有北固山、京岘山。而京口,京,取义于《尔雅》的“丘绝高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孙权将京口里升级为京口镇,此地成为军事重镇。
东晋初,晋陵郡治京口,并筑晋陵郡城。
在东晋时期,东海之滨没有现在那么远,京口就是长江出海口,以东直通大海,地形险要,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兵家重地。
镇江在古代位于长江口
更重要的是,永嘉衣冠南渡,大批幽、冀、青、兖、徐、豫、司、并、雍、秦的南下士民聚集于此,当时能到达京口的士民多为青壮,且与北方胡人有血仇,一直是北伐呼声最高的地区,故东晋的北中郎将府、安北将军府、平北将军府等,都设在京口,这也是京口“北府”的由来。以京口北方士民为主的北府军,一直是东晋最强有力的军事集团,打赢了淝水之战,而后来篡晋的刘裕就是出身京口的北府军将领,刘裕两次北伐,收复山东,收复失陷百年的长安、洛阳,其主力也是京口的北府军。
后世南宋辛弃疾,仰慕前人功业,作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宋时期,设立南徐州,南徐州,丹徒县,均以京口镇为中心。
隋时期,改为润州,以城东润浦命名,润州和丹徒县,仍然以京口镇为中心。
此时,京口仍为长江口,江北则为隋帝国的第三个都城江都,亦即今扬州。隋炀帝将帝国第三都设立于国土的最东端,面临大海。
在军事上,江都、京口,扼守长江口。
在经济上,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辟,镇江作为联系中原与新兴的江南经济区之间的漕运要津,形成了繁盛的航运与商业城市。
北宋,宋徽宗时,将润州升级为镇江府。
宋元明清,在此一直是镇江府,中心为丹徒县。
民国时期,撤镇江府,1928年,丹徒县改为镇江县。
1949年,镇江县一分为三:镇江市城区,镇江市郊区,以及外围的丹徒县。
1983年,镇江市城区改为京口区,郊区改为润州区;2002年,丹徒县改为丹徒区。
2004年,镇江市下辖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句容市、丹阳市、扬中市等。
此丹阳,与古代楚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阳不同,楚都丹阳,因位于丹江以北而得名,而江苏丹阳,则原为曲阿县,唐玄宗时改名丹阳,取“丹凤朝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