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包括三个部分: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校本应用考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区一般情况下都会把网络研修打包给了“教师培训机构”执行,而教师培训机构课程的内容及质量就决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开局是否顺利,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

事实上由于各机构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并且是在一定时间内积累下来的,因此对于学校的网络研修来说,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课程内容不适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的硬件条件不够、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点较低等等,这些都会让学习课程内容的效果大打折扣,徒增学习的难度,教师的畏难情绪会增加;

二是课程内容已经过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可能前一秒还能使用的软件、平台,下一秒软件就不能使用或平台关闭了,这样老师们就会发现学了也没有软件或平台可以实践,实用性降低,教师学习积极性也会减弱。

出现上面两种情况之一,都会让网络研修变成“挂机”研修,能力提升工程2.0的三分之一就这样变成了走形式,缺少这部分内容,那校本研修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校本应用考核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如上图左下角所示,大陈建议各学校在全面启动能力提升工程2.0之前,先集中力量做好这件事:评估网络课程并给出分层学习指导意见

校情类似的学校可以联合起来预先组织教研组长、坊主、融合团队专家等先进行网络学习,从教师培训机构推荐的各能力点课程中遴选出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并组织他们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把机构提供的课程分为“基础+提升+个性”三类,向全体教师发布分层学习指导意见。

基础是所有老师必须学习的,提升是想申报优秀必须学习的,个性是根据教师的学科、个人兴趣爱好、信息素养等推荐学习的。

把一些过时的或者是本地区暂时没有条件学习的课程内容先放到一边,或者是联系机构暂时隐藏起来,待条件成熟再开放。

学校也可通过问卷调查,提前收集一些老师们在教学中期待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的教育教学难点、痛点,以问题为导向梳理课程

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力提升工程2.0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让老师们边学边用、学为所用,这样能力提升工程2.0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做到真学习、真应用、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