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作为欧美地区比较著名的主食,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它也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营养的搭配,成为爱好健康之人的主食首选。由此衍生出的面包文化,也成为欧美地区独特的人文习俗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面包是一位埃及奴隶无意中发现的。传说公元前2600年的一天,有一个为主人做面饼的埃及奴隶因为打瞌睡,使得原本放在炉子里的谷物面团经过发酵变得膨胀,最后在火焰的炙烤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块面包。古罗马时期,高卢人和伊比利亚人使用啤酒撇下的泡沫与面粉来做面包;古希腊人则喜欢用大麦来制造面包,雅典也是全世界最早有面包师的地区。
古代雅典地区的人们认为面包是否可口,一般是以主料面粉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其中以筛过的精制面粉为最优,普通较粗的小麦粉次之,没脱净的全麦面粉为最差,小麦制成的面包只有在重大宴会上才能出现。
进入中世纪,面包制作方法开始规范起来:使用粗小麦粉加入麸皮,然后经过充分发酵形成一个巨大的面团,之后将其放入烤炉中烤制。口感上说不上好吃,但也可以饱腹。而且当时的面包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当做餐具,在当时所谓的“小康家庭”会使用一块15×10厘米的陈年面包当做餐具,直到15世纪出现木制餐盘后,用面包当餐具的习惯才逐步取消。
经过不断地发展,小麦粉逐渐被细面粉所取代,为了改善口感还在里面加入了盐,至此传统面包的制作方法被正式确定,即面粉、酵母、盐和水。20世纪以前,不少售卖的面包中都会掺杂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例如石灰、木屑、黏土、明矾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可以让面包变得更厚实或者看起来更白,还有人认为掺杂这些东西是为了让面团充分发酵(当酵母来用)。
现在,面包按照颜色被分为白色面包、褐色面包、全麦面包和黑麦面包等。早期富人都以吃白面包为荣,对于吃全麦和黑麦面包的人一般都比较鄙视,认为这是贫穷的象征;但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又觉得全麦面包更有营养,反而全麦面包没有什么吃头。1961年,英国发明了乔利伍德面包处理法(CBP),提升了面包的制作工艺和发酵速率,让面包成为了流水线食品。
但品尝过欧美面包的朋友,一定都会有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欧美人吃的面包口感这么硬,而我们平时吃的面包却松软无比呢?原因是最传统的面包所使用的原料一般都十分干燥,虽然经过烘焙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韧劲;另外欧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洋气候,潮湿温暖的天数较长,如果面包做得过于松软,便很容易受潮发霉,无法食用。因此在制作面包时,通常都会把它做得干硬一些,适合长时间保存。
进入近代,面包通过贸易来到世界各处,不少人普遍不喜欢干涩发硬的老式面包,因此面包师傅开始在配料中加入砂糖、牛奶、黄油、坚果等材料,将原本坚硬的面包进行了改良,使其逐渐变得松软香甜,之后面包的销量开始大幅度上升,面包也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
除了是一种很普遍的食物外,在西方和中东地区,面包还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含义。在欧洲,面包通常代表着粮食和金钱,不少知名的革命口号中都提到“工作与面包”;而在斯拉夫民族文化中,“面包和盐”是对客人最高规格的招待,当重要和尊敬的客人到达时,主人会把面包放在刺绣毛巾上,盐用器皿装着放在面包块或固定在面包块上;在正式场合上,当地人还会身着盛装去迎接对方。客人在接过面包后,要从上面撕下一小块,然后蘸着盐将其吃下去。
经过不断地发展,现在面包的种类已经变得越来越多,一些知名的面包品种也都出现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之上。比如法棍面包(Baguette),是用一种不含油脂的面粉进行烘焙而成的,一般的长度在65厘米左右,最长的可以达到1米,口感较为坚硬且酥脆;贝果(Bagel)是一种中间带有空洞的小圆面包,发酵好的面团先用热水略微煮过再进行烘烤,使其嚼起来更扎实。
黑面包(Rye bread)使用的是裸麦面粉,为了增加营养还会添加坚果和杂粮,口感最为坚硬有嚼劲,也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一二战期间,欧洲大陆参战国家的士兵许多都以黑面包为主食;另外还有牛角面包(Croissant )、班诺克面包(Bannock)、意大利面包(Panettone)等等,可见这款平民美食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令人心驰神往。
作为一款风靡全世界的食物,面包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主食有了更深的认识。面包对于欧美人来说,就相当于水稻对于亚洲人一样不可或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好好熟悉一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