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的孟门古镇,地处晋陕峡谷中部,黄河东岸,属柳林县管辖,北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碛口镇,南邻军渡,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孟门是大禹治水之天下黄河第一门,这里还保留着大禹当时伫立指挥治水时留下深深脚印的“禹王石”。
孟门曾为战国时期繁华都市蔺邑、历为郡县所治,所以率先形成了黄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成为晋商的西大门,这里贸易繁荣,品种齐全,布匹百货,皮货油盐,纺织品和土特产远销河套地区。过去,蒙古贵族阶层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死后不穿定胡衣,难瞑目;宴席不喝定胡酒,不圆满”,可见孟门土特产的地位和品牌效应。
“孟”是兄弟排序中代表最大的,孟门,即“第一门”。孟门东依寨东烽台,西为天堑黄河,南靠军渡要塞,北邻黄河“二碛”。地处秦晋通衢,地理险要,是控山带河的重要关隘。曾与晋东娘子关齐名,有“东有娘子关,西有孟门关”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晋西第一门户”。据《永宁州志》载,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三年,驾幸孟门县,见这里峰峦插天,黄河下临,风景优美,形极险峻,故敕赐尉迟恭在孟门道院周围监造楼台殿宇数百处,于是,一座吕梁·孟门·南山寺陵塔群一角规模恢宏、建造精雅、金碧辉煌的寺院落成,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此后便闻名于黄河中游,不仅有“西晋第一丛林”、“五龙圣飞之地”等的美誉,而且成为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八大官寺之首,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是黄河中游数一数二的佛教胜地,是佛、道、儒三教荟萃的集经古刹,因寺旁有泉,又称灵泉寺。该寺为群体建筑,坐北向南,共七院八殿五楼五厅三区四庙一堂十景。正中为大雄宝殿,建筑九檩八达。殿前为天王殿,分上、中、下三层,楼上有“圣旨楼”;两旁房舍个九楹,东为僧舍,西为客堂。灵泉之东,回折而上是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其南为友云亭、古佛殿,西南为祖师堂,又东为灵泉别院。山门外有甘泉一道,砌石成井,龙口吐水,名曰八角琉璃龙井,又称“灵泉吐玉”、“灵泉寒玉”。井旁有左纹古柏一株,粗约五围,郁郁葱葱,静若龙蟠。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
南山寺从唐贞观十三年建造寺院,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一场大火将正殿以及四十多间配殿全部化为灰烬。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烧毁的十年以后开始,依原样动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时,在原来的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比如东西两庑的各二十四间木结构改建为无梁殿,同时将前院中央的关帝殿改建为三层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南山寺又迎来了兴盛。
然而,南山寺的悲剧并没有结束,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一无所有的抗日军民拿什么抗击侵华日军?必须建自己的兵工厂,造自己的武器。但是,没有资金,没有建筑材料,怎么办?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庙,不用花一分钱,就有现成的建筑材料,于是就拆庙建兵工厂。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无奈的选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留着一座寺院又有什么用?因此南山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因此南山寺也是我们铭记国耻的一个载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