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蒙古国,你会想到什么?是绿油油的大草原与繁星点点的蒙古包,还是那达慕大会上庆祝节日的百姓?这个与我国接壤的邻居,一直以来都与我们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的一举一动,都对我们有着不少的影响。

可最近的十几年时间,这个曾经绿草遍地、牛羊成群的国度却饱受环境恶化之苦,随之带来的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更是让这个经济本就不太富裕的国家变得雪上加霜,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初春,乌兰巴托的天空一片昏黄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整个的领土完全与海洋隔绝,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最为明显的国家。境内和附近多山的地形阻碍了来自各大洋的潮湿水汽,使得该国的气候极为干旱、降水量稀少;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难以到达杭爱山以南,因此在蒙古国南部就形成了广袤的戈壁沙漠地形。

根据统计,除了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有着难得一见的绿色景观,其余地区都被戈壁和沙漠所覆盖,面积接近该国总面积的九成。东北部地区的植被最为茂盛,水草也最多,适合牧民进行放牧;而越往南土地越贫瘠,牛羊等牲畜迁徙的情况就越严重,只有耐干旱的骆驼能够在此地生存。

严苛的自然环境,使得蒙古国的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由于缺乏大量水汽,蒙古国全国平均降水量仅为230mm,其中水汽最丰富的北部地区能够达到400mm以上,而南部地区降水量连50mm都不到,巨大的差距使得南北呈现不一样的景观。

蒙古国南北不一样的景观

除了降水稀少,因为受强烈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蒙古国土地的蒸发量也比一般地区要大上许多。根据统计,该国大约90%的降水被大气蒸发,剩余的10%里面还有大部分变成地表径流水,再加上该国地势较高,使得不少径流水无法储存只能流走,最终仅有3%的水会被渗入地下,形成所谓的“地下水资源”。

水少加上蒸发量大,使得蒙古国许多土地成为了寸草不生、岩石裸露的戈壁地形。另外戈壁的地表形态会加大该地的昼夜温差,该国不少地区白天与夜晚温度变化十分剧烈,是标准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单日温差最高可达30℃。与此同时,戈壁时常刮起的大风对自然景观有很大的侵蚀性,久而久之碎石就会在大风的打磨下变成细小的沙粒,时间久了便会形成一片片连绵不绝的小沙漠。

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蒙古牧民粗犷、原始的放牧习惯也加剧了草场退化的速度。人口仅有335万的蒙古国,拥有的牲畜总量超过了6600万头,这样悬殊的对比对本就面积不大的草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在以前,牧民一直坚持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喜欢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片草原,这样的方式可以满足草场的生长,能让草地得到充分生长。

但进入30年代以后,蒙古领导人开始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在全国进行了“蒙古化”的集体农庄制度,牧民们被固定在一个区域进行统一放牧,不少草场被改为了农场,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劳动。无形中加大了草场的负担能力,同时人们盲目扩张畜群规模,使得牲畜对草场的破坏愈发严重,加剧了这一问题。

另外蒙古国经济的主导产业——采矿业,也侧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外汇的主要产业,蒙古国矿产资源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成一样,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塔温陶勒盖煤田(下图)就坐落在蒙古国南戈壁省境内,而不少私有中小型煤田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荒漠化地区。

为了提升产量和获得经济利润,这些煤矿经常疯狂开采并露天作业,使得不少土地和草场遭到破坏,产生的废水也不经处理就排放到当地的河流中,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紧张。另外大量增加的人口也让本就不太发达的蒙古经济遭受了巨大打击,其中以首都乌兰巴托最为明显。

现在的乌兰巴托,人口大约是144万,对比蒙古国的总人口来说,相当于有一半的人都挤在这个狭长的城市当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按照原本的城市规划,乌兰巴托的承载量仅有80万左右,过多涌入的人口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土地越发紧张,加上流经市内的图拉河因为环境污染而变得严重,这让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和限制。

拥挤的乌兰巴托

在城郊大片的板房区和蒙古包区,情况更是恶劣:没有暖气,人们只能烧煤、烧木柴、轮胎甚至垃圾来取暖;排水设施不完备,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附近地表水源和土地。每年的冬天,乌兰巴托都会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整个城市仿佛被巨大的烟尘所覆盖(下图),呼吸道疾病的爆发率也排在世界前列;春夏之交,扬沙、沙尘天气也是时常出现,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对于如此严峻的情况,蒙古国政府也是极为重视,每年都在财政中拨出巨额专款来治理日趋严重的污染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但因为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依然不佳。严重的荒漠化也让周边国家深受其害,这也成为了蒙古国政府的一大难题。

未来这样的环境灾难还会继续,蒙古国百姓依然会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中继续生活。他们希望进行改变,但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现在的方式方法也是无法根除这一顽疾,等待他们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