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古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鼎在古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此起彼伏,各诸侯王为了能够登顶中原,可以说是使尽了全身力气。

此时变法运动的出现,以及诸子百家游说各国的现象,就是因为诸侯王争霸的情况下产生的。

而作为称霸中原,号令诸侯的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夺得天子之九鼎,正所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众所周知,鼎其实是一种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

但是在青铜鼎诞生之初,其真的只是如此普通之物吗?但显然是否定了,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鼎,现在被认为是国博展馆之宝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朝时期的手工艺品。

而如此庞大的鼎,显然不是专门用来蒸煮食物的,其应当是国君最高统治地位和崇高等级的象征。

今天我们常说的一言九鼎,实际上就是凸显出了鼎的重要地位,西周时期鼎作为一种礼器,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蕴意丰富。

按照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划分,天子是天下各诸侯国的大宗,而诸侯则又成为了各自封地内的大宗,由此一级一级地传递下去。

鼎作为一种礼器,也出现了等级运用,天子应用最高等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鼎,地方诸侯王则用七鼎,以此类推。

所以说鼎在西周时期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其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逐渐将这种传统,延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诸侯王在通过大规模战争成功称霸之后,夺取天子九鼎,自然也就是一种地位上的肯定了。

所以我们在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中,经常会看到诸侯王去履行会盟、夺鼎的仪式,这就是表明其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并不是必要的,但其强调的是仪式感和庄重感。

秦武王为什么要去洛阳举鼎?

秦武王为什么要去洛阳举鼎?

像春秋五霸几乎都进行了这种举鼎仪式,他们在享受称王称霸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之时,也在继承着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和仪式。

在春秋战国的参与争霸的众多诸侯王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和值得关注的国君,他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武王

说到秦武王我想大家应该都比较陌生,但是从其的谥号“武”字上来看,我们也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国君。

不错,秦武王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逐渐走向强大诸侯国的时代君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秦武王在位期间,也就是在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307年,这段时间是秦国正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虽然秦武王在位时间只有短短4年,但是其对秦国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做出了,超越这个时间段的贡献了。

秦武王性情刚烈,其身高体壮,好征战伐,正是在其坚决的对外扩张之下,秦国的强国之路愈发平稳。

不过也正是因为秦武王,自幼就喜欢与人比武、比力气,因此他本人对于武将是非常喜爱的,这也是秦国能够在军事上,大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秦武王最值得人们关注的事情,就是他与当时的秦国大将孟说(也是秦武王一手提拔起来的),相约前往洛阳比拼力气,比拼的重要内容就是举鼎。

此时就会有读者问,比拼力气举鼎在秦国不就行了,为何还要前往洛阳呢?

秦武王四年(公元307)年,秦国大军进驻洛阳,这实际上表明了秦国,已经具备了称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基本条件,毕竟当时的洛阳地理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东周的都城。

此时的秦武王非常激动,便与随行将军孟说有了举鼎比赛,不幸的是秦武王在举鼎中由于承受压力过大,导致眼球充血,手腕骨折,当天晚上就暴毙了。

秦武王虽意外身亡,其行为也有很大意义

秦武王虽意外身亡,其行为也有很大意义

秦武王举鼎出现的意外事件,这对于秦国来说,或许是一个重大损失,但是对于天下诸侯来说,这或许是一时的好消息。

毕竟秦武王好战征伐的性格,使得其他诸侯国人人自危,而秦武王去世之后,秦国必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让其他诸侯王松了一口气。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秦武王举鼎的暗示意义和目的却成功达到了,虽然此次意外事件,导致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不幸身亡,但是由此却表达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气和决心。

而秦武王的意外身亡,似乎也可以让当时的人意识到,秦国这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表现。

周天子不可亵渎和侵犯的九鼎,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其仍旧是周天子专属,但是在这种诸侯争霸的时代,九鼎似乎成为了诸侯霸主宣示号令的代表。

而举九鼎受到天子的认可,也是新任诸侯霸主得以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基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