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一路走来百年有余,一批批车企倒下又一批批车企出现,但凡活到今天的谁还没点故事啊,江铃的故事自然也不少。当年江铃刚成立那会儿也差点少年夭折。
话说从头,江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4月8日,那时的江铃还叫南昌汽车保养厂,隶属于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运输总局第二处管理。第一任厂长叫余祺祥,厂址设在南昌市八一大道东侧、南昌长途汽车客运站附近。
1947年4月20日、21日我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南昌后,南昌汽车保养厂自然也就被收归国有了,同时更名为南昌汽车修配厂负责军队和地方的汽车修理。与大多数车企一样,当年的江汽也就是修修车、做做保养、制造一些简单的汽车零件。
直到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江汽才开始着手试制汽车,最开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英雄牌”三轮汽车和2.5吨载重汽车,不过这两款车最终都因为技术力量落后、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而停留在了试制阶段。但这两辆车确实是江汽乃至整个江西省生产出来的第一台汽车。
至于江汽正式转行造车,那是1967年的事情了。这里面有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时任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的开国少将程世清。
60年代中期,新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上下也都响起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工业战线为响应号召也提出了“两个突破”的方针。
程世清将军在带领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坦克团制止了江西“武斗”后,也就顺势留在了江西主抓“两个突破”。
在江西工作没多久的他就发现生产拖拉机的轮胎需要很多橡胶,而橡胶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为应对橡胶的紧缺,程世清提出造汽车用小轮胎来代替大轮胎以此节约橡胶使用的想法,让更多的橡胶将来可以走上战场。
于是乎江西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踏上了造车之路,作为江西全省唯一一个有过成功经验的江汽自然也就成为了造车的不二之选。
1967年,南昌汽车修配厂正式更名成为江西汽车制造厂开始研制新型载重汽车,说是研制其实就是对着苏联四十年代的嘎斯自己动手仿制。
1968年4月,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程世清看着刚刚新鲜出炉的12台2.5吨载重汽车异常兴奋,高兴地为它起名叫“井冈山”牌,象征着井冈山精神永流传。
不过由于江汽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质量意识不强导致这种用榔头敲打出来的井冈山汽车问题频出,质量非常差。尤其是与师出同门的南汽跃一比较进那简直是没法看。
这种产品在计划经济初期混口饭吃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消费者没得选择,需求大于供给,能有个指标就不错了。谁还会管是哪家造的车,这款车质量怎么样呢?有车用就很不容易了。可到了计划经济中后期,各厂的产能都提上来了,这种情况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
当年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产销一体根据销量来决定产能的分配。当年不是,管生产的跟管销售的是两个部门,一个只管生产任务、一个只管指标分配。江汽厂只要有生产任务那就不用愁销路的问题,车卖给谁完全不用江汽厂自己来考虑,那是统销部门的事情。
可到了计划经济中后期,各厂的产能都上来了,市面上的指标也就多了,各单位再想买车就有了在小范围内选择的权利。同时市面上的这些车好不好用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所以这些单位在需要购置载重汽车时,一般会优先选择解放的指标,解放没有指标了那就跃进,跃进什么的都没了最后才会选择井冈山,这也就导致了江汽每年井冈山的指标都用不完,产品积压的问题非常严重。
当然江汽也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自己放弃了。
1968年,江汽生产了500台井冈山汽车,程世清非常高兴于是到处宣扬。再加上程与林交好,所以当时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全都不遗余力地吹捧江汽,着重对这件事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主管汽车工业的一机部是不可能看着江汽不管的。于是一机部派出了当时的汽车局副局长胡亮,带领考察团前往江汽,意图帮助江汽改变现状,并适时对江汽进行补助性的投资。
可当胡亮副局长带着人来到江西之后,着实是惊掉了下巴,这位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并参与了一汽筹备建设的副局长哪里见过这种野路子。
考察组在江西省委的陪同下实地看了江西五大车厂(南昌江汽、抚州黄洋界汽车制造厂、新界县桐木岭汽车制造厂、双马石汽车厂等),一致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过于分散,而且除了江汽以外的其他几家工厂根本就不具备汽车制造的基本条件,之前这种蛮干的办法非常的不合适。于是就找到了江西省机械厅的有关领导商量,想要将几家车企合并全部划到江汽。
这样江汽就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至少生产成本可以大幅地降低,技术人员相对集中也有利于产品的研发和改进,生产设备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就会更容易一些。再加上一机部给江汽提供一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江汽自然也就能走上正轨了,未来何愁江汽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江西省机械厅的有关领导听过之后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于是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程世清。可当程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勃然大怒,他把胡亮叫去臭骂了一顿。并公开表示:我奉若上宾地接待你们,你们却要否定我的工作。我不要你们的臭钱,你们给我滚回去。连详细的报告都没有看就把一机部的考察团赶回了北京。
就这样江汽失去了一次走上正轨的机会,也失去了一个车企的合法地位。企业不赚钱自然能分配的利益也就变少了,可分配的利益变少,厂内争夺利益的争斗自然也就愈加激烈了。江汽陷入了一条恶性循环,直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因素逐步侵入了早已腐朽不堪的统购统销体制。没有了统购统销江汽失去了生存下去的资本,只能通过低价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跃进牌卖1.2万元,井冈山就卖1.1万元;即使这样,还是卖不掉。
由于落后的生产工艺江汽的成本要比同类厂家高出不少,价格卖不上去,亏损就会非常严重。如果继续放任不管,江汽就只能等着完蛋了。但江汽此时还有三千多名职工,江汽一旦关门这三千多人的利益必将受到巨大的伤害。最终在1982年实在看不下去的江西省委决定派出一个工作组进驻江汽,评估一下看看江汽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于是后来江铃的第一任董事长孙敏来到了江汽。
据孙敏回忆,从1968年江汽开始做汽车算起一直到1983年,这16年间江汽连年亏损,总计亏了5600万元,平均每年亏400万元。工作组进驻时江汽是江西省最大的亏损户。
当时江西省委派工作组进驻江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江汽解决财政问题。江汽这种单位想关停或者宣布破产是几乎不可能的。作为国营单位,工人们虽然不干活可最低保障必须满足,工资也要照发。江西省又是个穷省,每年为这种事情给江汽400万元财政补贴,这放在哪个领导身上也不可能同意。
想要让江汽挣钱,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利用江汽现有的劳动力就地转产。那段时间的江汽生产过钢丝床、洗衣机、沙发等很多生活用品。反正是逮住什么造什么,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都没能帮助江汽转变颓势。想要对江汽做出改变困难重重。
工作组进驻江汽半年后,大多数人对江汽都已经失去了耐心,纷纷找关系调离了工作组,生怕这个企业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最后只有孙敏等少部分人留了下来。
既然就地转产行不通,那就只能死磕汽车这个老本行了,孙敏这个汽车专业的大学生,曾经的八机部技术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带着技术人员解决了之前井冈山汽车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和设计缺陷,并且将之前的汽油动力改成了扬柴的柴油动力,井冈山汽车在动力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井冈山汽车改进之后,厂子的效益也就逐渐开始了好转。1983年下半年就已初见成效,1984年汽车销量开始增长,突破了年销1200台,江汽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再也不用靠省委的财政补贴发工资了。
这一年江汽的职工第一次拿到了每人10元钱的年终奖。也是在这一年江汽加入了南京汽车联营公司恢复了与中汽总公司的联系,也恢复了江汽的合法地位。
当然当时的江汽没有发觉,进入南联公司恢复合法地位的同时实际也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至于是个什么样的坑,咱就下回分解吧。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们有缘再见。
每个车企都是一本好书,看车企故事品百味人生。我是铁锤侃侃,感谢您的观看,祝您及家人平安喜乐、福寿绵长。
关注铁锤走夜路,下一篇我们来聊聊哪个车企呢?想看什么就在下面留言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