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说来话不长2021-04-05 20:50:51前一阵子马云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即将登陆A股的蚂蚁集团被证监会约谈,紧接着,蚂蚁集团暂缓两地上市。我不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就不作分析了,还是回到衣食住行的市井关怀路线上来。不过今天的话题也算是沾点边——“超前消费”。超前消费,顾名思义,先消费,后支付,指的是当下的收入水平不足以购买现在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分期付款、预支形式进行消费。消费这件事没有人不在行,我们每天都在消费,买早餐,坐公交车,加油,买菜,交水电燃气费,网购……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有一堆刚需的东西要支付。而超前消费,在他人看来并不是刚需(房子、车子除外),不过超前消费者们可不这么认为。超前消费品往往价格不菲,比如名牌包、名牌表、名牌护肤化妆品、高端数码产品、珠宝首饰等等。贵到什么程度才算超前消费,因人而异。对你来说,几万块的一个包可能是超前消费,对于豪门子弟和精英人士就是随手送人的小玩意。而对于收入低的人,一部手机也有可能是超前消费。总之,你拿不出全款来,必须分期或预支,就是超前消费。所以,超前消费,跟个人财务状况有关。一位刚出来工作没几年的小姑娘在网上吐槽,她每月工资三四千,加上一些奖金补贴,存了三四个月,买了一个过万的正品LV包包。但走出去,别人却在背后议论她背假包,说她虚荣,很显然这是收入赶不上消费惹的祸。她不忿,都是我自己挣来的,凭什么说我虚荣?想想,自己的钱买的东西,即使贵,似乎也无可厚非。不过消费远超收入,也必定是牺牲了日常生活质量才能做到。更多的年轻女孩,为了一个包,一部新的iphone手机,一件首饰,采用分期方式支付,然后每月疲于还款,并不惜数月吃泡面啃饼干度日。从生活角度来说,显然是不正常不理性的,说是虚荣心作祟,并不为过。在某种程度上,很多超前消费者们所认为的刚需,其实是“虚荣心刚需”。分期付款的日子是怎样的?也许,除了买下那样东西的时候是兴奋的,其他时候都是焦虑的。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它是会上瘾的,买了一样,还有第二样、第三样……买个1万多块的包分12期,每月还1000+,还好;买个8000块的iphone分12期,月还700+,不多;买个2000多块的索尼头戴式耳机,月还200……你会发现,本来买贵的东西才分期,买一两样还款也还能承受,但到后面不贵的也开始分期,不知不觉地,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每月还款压力也越来越重,正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分期付款容易让人被眼前只需要支付少量资金所吸引,却忽视了这是以后面持续还款为代价的。超前消费的弊端在于,首先,很多人对自己的还款能力预估不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信用卡刷爆后再刷花呗借呗,借网贷,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最后终于回天乏术。其次,对于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来说,打着助力扩大内需的旗号,却由于风险管理不严,造成泛滥成灾的呆账坏账。超前消费有没有好处呢?有,带动消费、增加资金利用率、拉动经济增长等等,都是。但这些都是社会宏观层面的,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以你的收入高低和稳定程度,你适不适合超前消费,适合多高的超前消费,才是最关键的。而所谓的带动消费,我们也不能只是看到当前的景象,同样也要认识到,消费是持续的行为,一辈子的行为。前面花多了,后面就少了,年轻时花多了,年老时就没钱了。假设一个群体年轻时都在拼命消费,年老时又变成节制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又会怎样呢?中国人的储蓄率一直处于全球榜首。2000年左右,我国居民储蓄率为35.6%,然后一路攀升在2008年达到顶峰值51.8%,随后储蓄率调转方向一路下降,2011年跌破50%,到2019年末,储蓄率已经只有44.6%,并且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虽然跟世界平均储蓄率26%左右相比,我国储蓄率还是非常之高,但由于年轻一代储蓄率明显下调,他们频频靠借债过度消费,这必将导致我国储蓄率进一步下降。这些年受一些国家超前消费文化的影响,加上支付、贷款方式的便捷,超前消费在我国也是如火如荼。超前消费人群中,90后已然站在潮流前端,成为主力军,00后们也在蓄势待发。50-70后多秉持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而80后逐渐步入中年,压力陡增,也是量入为出,谨小慎微。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奇景,最应该花钱的一直在省钱,最应该节制的却一直在挥霍。消费者适应了各种商业模式和商业产品,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穿了阿迪耐克,穿回国产品牌就觉得别扭;喝了星巴克,就不想喝廉价的速溶咖啡;住惯了五星级酒店,就不会再考虑七天如家……在某企业从事市场工作的J女士在网上透露,公司一些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一个月到手大概5000的样子,却天天要喝喜茶、星巴克,护肤品用雅诗兰黛、兰蔻、SKII,快递一天收四五个。而自己年入20万+,什么都用的是普通品牌,包括其他中年女同事,个人消费跟年轻人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有人指出,一些年轻人跟父母住在一起,还没供房供车以及养家的压力,也没有未雨绸缪的概念,自然有多少花多少,或者超前消费。互联网营销时代,各种商家都在鼓吹“及时行乐”,无时不刻不在轰炸人们的大脑,构建人们新的价值观,各种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无处不在地诱导着年轻人透支、贷款。诚然,要不要用钱,是每个人自己说了算,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在有些时候是失灵的,特别是对于整体文化素质还不高的中国人来说,独立思考并不容易。资本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话语权,然后顺理成章地改变人的意识,培养人的习惯。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怎么样对它有利就怎么说,这再正常不过,而社会各界对年轻人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却很缺乏。前几天,我跟家人去一个牛肉面馆吃东西,胃口极佳的我点了三个牛肉粉和一个饭,老板娘看了我们一眼,说太多了,可以减少一个牛肉粉。我疑惑,真的够吗?老板娘笑,我们的分量挺足的。果然,吃完下来,大家肚子都很饱。我对老板娘的坦诚表示钦佩,既为顾客的钱包着想,也不浪费粮食。这也令我意识到,如果商家都有合理消费的引导意识,我们或许会减少一些浪费。同样地,银行和各种线下线上金融机构如果不过度诱导,并加强风险控制,也不会造成机构和个人那么多恶性循环的问题。只是,自律从来对谁都是难题,能放开又怎么愿意收住?因此,国家出手不可避免。央行、银保监会最近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50亿实缴、不得跨省经营、联合贷自出资30%……国内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将迎来“监管风暴”。其实,自今年疫情以来,人们对超前消费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反思。这次疫情对于很多习惯了超前消费的人来说,不啻一次灾难。失业、破产,让人们失去了收入来源,不仅生活陡然变得困难,此前超前消费的还款问题更是严峻。没有哪一次危机比这次疫情更能让人认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以及非理性超前消费的危害。超前消费,在整体繁荣和个体焦虑之间摇摆的这把双刃剑,是时候对其认真地来一次再认识。-END-
前一阵子马云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即将登陆A股的蚂蚁集团被证监会约谈,紧接着,蚂蚁集团暂缓两地上市。
我不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就不作分析了,还是回到衣食住行的市井关怀路线上来。
不过今天的话题也算是沾点边——“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顾名思义,先消费,后支付,指的是当下的收入水平不足以购买现在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分期付款、预支形式进行消费。
消费这件事没有人不在行,我们每天都在消费,买早餐,坐公交车,加油,买菜,交水电燃气费,网购……
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有一堆刚需的东西要支付。
而超前消费,在他人看来并不是刚需(房子、车子除外),不过超前消费者们可不这么认为。
超前消费品往往价格不菲,比如名牌包、名牌表、名牌护肤化妆品、高端数码产品、珠宝首饰等等。
贵到什么程度才算超前消费,因人而异。对你来说,几万块的一个包可能是超前消费,对于豪门子弟和精英人士就是随手送人的小玩意。
而对于收入低的人,一部手机也有可能是超前消费。总之,你拿不出全款来,必须分期或预支,就是超前消费。
所以,超前消费,跟个人财务状况有关。
一位刚出来工作没几年的小姑娘在网上吐槽,她每月工资三四千,加上一些奖金补贴,存了三四个月,买了一个过万的正品LV包包。
但走出去,别人却在背后议论她背假包,说她虚荣,很显然这是收入赶不上消费惹的祸。
她不忿,都是我自己挣来的,凭什么说我虚荣?想想,自己的钱买的东西,即使贵,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过消费远超收入,也必定是牺牲了日常生活质量才能做到。
更多的年轻女孩,为了一个包,一部新的iphone手机,一件首饰,采用分期方式支付,然后每月疲于还款,并不惜数月吃泡面啃饼干度日。
从生活角度来说,显然是不正常不理性的,说是虚荣心作祟,并不为过。
在某种程度上,很多超前消费者们所认为的刚需,其实是“虚荣心刚需”。
分期付款的日子是怎样的?也许,除了买下那样东西的时候是兴奋的,其他时候都是焦虑的。
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它是会上瘾的,买了一样,还有第二样、第三样……
买个1万多块的包分12期,每月还1000+,还好;
买个8000块的iphone分12期,月还700+,不多;
买个2000多块的索尼头戴式耳机,月还200……
你会发现,本来买贵的东西才分期,买一两样还款也还能承受,但到后面不贵的也开始分期,不知不觉地,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每月还款压力也越来越重,正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分期付款容易让人被眼前只需要支付少量资金所吸引,却忽视了这是以后面持续还款为代价的。
超前消费的弊端在于,首先,很多人对自己的还款能力预估不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信用卡刷爆后再刷花呗借呗,借网贷,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最后终于回天乏术。
其次,对于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来说,打着助力扩大内需的旗号,却由于风险管理不严,造成泛滥成灾的呆账坏账。
超前消费有没有好处呢?有,带动消费、增加资金利用率、拉动经济增长等等,都是。
但这些都是社会宏观层面的,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以你的收入高低和稳定程度,你适不适合超前消费,适合多高的超前消费,才是最关键的。
而所谓的带动消费,我们也不能只是看到当前的景象,同样也要认识到,消费是持续的行为,一辈子的行为。
前面花多了,后面就少了,年轻时花多了,年老时就没钱了。
假设一个群体年轻时都在拼命消费,年老时又变成节制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又会怎样呢?
中国人的储蓄率一直处于全球榜首。2000年左右,我国居民储蓄率为35.6%,然后一路攀升在2008年达到顶峰值51.8%,随后储蓄率调转方向一路下降,2011年跌破50%,到2019年末,储蓄率已经只有44.6%,并且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虽然跟世界平均储蓄率26%左右相比,我国储蓄率还是非常之高,但由于年轻一代储蓄率明显下调,他们频频靠借债过度消费,这必将导致我国储蓄率进一步下降。
这些年受一些国家超前消费文化的影响,加上支付、贷款方式的便捷,超前消费在我国也是如火如荼。
超前消费人群中,90后已然站在潮流前端,成为主力军,00后们也在蓄势待发。
50-70后多秉持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而80后逐渐步入中年,压力陡增,也是量入为出,谨小慎微。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奇景,最应该花钱的一直在省钱,最应该节制的却一直在挥霍。
消费者适应了各种商业模式和商业产品,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穿了阿迪耐克,穿回国产品牌就觉得别扭;喝了星巴克,就不想喝廉价的速溶咖啡;住惯了五星级酒店,就不会再考虑七天如家……
在某企业从事市场工作的J女士在网上透露,公司一些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一个月到手大概5000的样子,却天天要喝喜茶、星巴克,护肤品用雅诗兰黛、兰蔻、SKII,快递一天收四五个。
而自己年入20万+,什么都用的是普通品牌,包括其他中年女同事,个人消费跟年轻人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有人指出,一些年轻人跟父母住在一起,还没供房供车以及养家的压力,也没有未雨绸缪的概念,自然有多少花多少,或者超前消费。
互联网营销时代,各种商家都在鼓吹“及时行乐”,无时不刻不在轰炸人们的大脑,构建人们新的价值观,各种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无处不在地诱导着年轻人透支、贷款。
诚然,要不要用钱,是每个人自己说了算,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在有些时候是失灵的,特别是对于整体文化素质还不高的中国人来说,独立思考并不容易。
资本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话语权,然后顺理成章地改变人的意识,培养人的习惯。
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怎么样对它有利就怎么说,这再正常不过,而社会各界对年轻人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却很缺乏。
前几天,我跟家人去一个牛肉面馆吃东西,胃口极佳的我点了三个牛肉粉和一个饭,老板娘看了我们一眼,说太多了,可以减少一个牛肉粉。
我疑惑,真的够吗?老板娘笑,我们的分量挺足的。
果然,吃完下来,大家肚子都很饱。我对老板娘的坦诚表示钦佩,既为顾客的钱包着想,也不浪费粮食。
这也令我意识到,如果商家都有合理消费的引导意识,我们或许会减少一些浪费。
同样地,银行和各种线下线上金融机构如果不过度诱导,并加强风险控制,也不会造成机构和个人那么多恶性循环的问题。
只是,自律从来对谁都是难题,能放开又怎么愿意收住?因此,国家出手不可避免。
央行、银保监会最近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50亿实缴、不得跨省经营、联合贷自出资30%……国内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将迎来“监管风暴”。
其实,自今年疫情以来,人们对超前消费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反思。这次疫情对于很多习惯了超前消费的人来说,不啻一次灾难。
失业、破产,让人们失去了收入来源,不仅生活陡然变得困难,此前超前消费的还款问题更是严峻。
没有哪一次危机比这次疫情更能让人认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以及非理性超前消费的危害。
超前消费,在整体繁荣和个体焦虑之间摇摆的这把双刃剑,是时候对其认真地来一次再认识。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