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客家“蒸尝薄”中的秘密

文/林东祥

“蒸尝”是一个古老的汉语词汇。《国语·楚语下》:“国於是乎蒸尝”。《后汉书·冯衍传下》:“春秋蒸尝,昭穆无列”。“蒸尝”原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也可泛指族人祭祀中的聚餐。

莽莽群山中,有一个客家小山村,不到五十户人家,而慎终追远,悼念先祖是每年春天永恒不变的大事,他们每年聚族祭祀,缅怀先祖,间或传诵或真或幻的先祖的传奇故事,在苍翠的山村中穿行,在长满苔藓的祖 先墓碑前呈上供品,把香烛举过头顶,在无言的茔墓前诉说心中的喜悦和忧伤,期望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佑族人无灾无病,添丁进口,禾稼丰收或读书高进。

祭祀是族中大事,而记录祭祀规矩的记录薄也称“尝薄”便成了我们窥见当时社会形态的一个小小的窗口。

[原文]咸丰五年二月十九日致祭

始祖念六郎公,为首德发。收入糯谷一石,粘谷贰硕叁桶正。办出祭烛一对壹斤四两,中烛一对四两,散炮十四串,串炮一挂,小烛、香纸随用,米糍一百斤,又去中堡祭祖米糍五斤,众办祭猪壹只,消猪肉贰拾四斤,清明谷价每桶□□□,猪肉每十斤扣□□□。

族长梦满胙肉二斤 米糍五个

社生 兴贵胙肉半斤 各米糍五个

监生 发书胙肉叁斤

出外读书 赐青菜肉一斤

理事各菜肉一斤,各米糍五个

捡器皿 菜肉一斤

用刀 猪肉半斤

—议:有喜庆生男者,每名纳喜钱叁百文,果盒两斤,娶妻者果盒两斤不得搪后,如有搪后,罚大烛壹对,炮竹贰拾声,生男者即日致祭分发丁肉,若每丁无四两,凑满四两,若有四两之外一体分发批照。

—议:监生胙肉叁斤批照。

—议:礼生胙肉半斤 米糍五个 若功名做礼生不得颁礼生胙肉批照。

—议:族长胙肉贰斤,米糍五个批照。

—议:坐经馆及出外读书者猪肉壹斤批照。

—议:教读先生猪肉壹斤 米糍五个批照。

[释文]这是《念六公尝簿》的首篇,时间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地点在闽西客家武平县大禾乡汾水前塘,看了首篇尝薄,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如下:

1、祭祖时间大约在春天的春分清明节气。

2、每年祭祀由一户户主牵头组织,经费来源为尝田(公田)。

3、祭祖用品主要有大烛一对(1.4斤),中烛一对(0.4斤),散炮、串炮、小烛、香纸等(菜炮十四串,是否十四只墓地呢?)。

4、春祭最大的开销为米糍(一百斤),猪肉(贰拾四斤)。

5、每年需到百里之遥的本县东南方中堡(始祖九郎公和开基祖念六郎公祠堂及墓地祭祀)。

6、每次祭祀除了参与之人聚餐后,族长等分发祭祀猪肉和米糍(粄) [优厚]

7、这一次祭祖还开会决定了下一年的祭祖规矩,主要有添男丁者,要纳(交)喜钱叁百文,果盒两斤,聚妻者纳果盒两斤,且不能推后(交纳),推迟则罚交大烛壹对,炮竹贰拾声(指两响炮),交喜钱后男丁即可分发丁肉,每丁四两(小称一斤合十六两)。其次监生、礼生、族长、坐经馆(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外读书者、教读先生的胙肉分发方式,与本年分发数基本相同。

[原文] 同治柒年三月十二日致祭

念六郎公太嗣裔,为首登贵,收入粘谷贰硕叁桶正,糯谷壹石正,为出米糍壹百斤,去中堡五斤,祭烛一对,重壹斤四两,中烛一对四两,炮竹四十声,串炮一挂,小烛香纸随用,众消猪肉二十三斤十两正。

族长胙肉壹斤半 米糍五员

卫千胙肉十二两

贡生胙肉三斤

监生胙肉二斤四两 钦贵礼生米糍五员

监生胙肉二斤四两 荣贵礼生米糍五员

监生胙肉二斤四两

教读先生菜肉十二两

儒生各菜肉十二两

董事二人各菜肉十二两 各米糍五员

用刀菜肉六两

吹手工肉一斤 米糍二十员

捡器皿菜肉十二两

[释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到了同治七年(1868年),从尝薄中可以看出,该家庭的读书人多了,其中贡生一名,监生三名,比十三年前监生一名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了。其中贡生指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资格或成绩优秀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大学)读书,意谓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学成后大部分可成为帝国的基层官员,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等。监生指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府,取得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为国子监生员,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称荫监,由皇帝特计入监的称恩监,捐纳财物入监的称捐监。从分发胙肉的多寡可以看出,贡生地位最高,监生次之。在乡(族)则族长最尊,教读先生儒生董事次之,与十三年前有区别的是,请了一位吹手,可分肉一斤,可见其在祭祀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原文]光绪三年二月廿二日致祭

念六公太经理仑发钦贵代众办出,出消猪肉四十三斤,扣还四元正。谷价三桶六箩正,作价每分十六文

当年喜庆×××喜蚕贰斤四 猪肉四两

荣发 生次男行贵

茂贵 生三男绍秀

荣贵 生次男兆秀

俊秀 生次男正春

发搢 生三男大仪

继一男 大德

绅耆儒生董事教读发胙开列

族长珍发二斤米糍五个

监生英发仑发荣贵各胙肉三斤

贡生登贵钦贵 各昨肉四斤

生员崇贵 胙肉三斤半

儒生树贵岸贵举秀各菜肉一斤

拾供器一斤

经理人各一斤 米糍五个 吹手一斤

[解读] 光绪三年(1877年),该族喜添男丁五人,继顶一人,应是族人心情愉悦非常的时刻。

[原文] 光绪拾年二月十九日

念六郎公嗣裔商议拈阉轮流为首,先壹年耕田次年为首,其所耕之田,坐落本乡清流坑田壹处,值年为首人要办出祭猪壹只,销猪肉贰拾陆斤,米糍伍拾斤,祭烛壹对重半斤,中烛一对重贰两,散串炮叁挂,每挂叁拾响,小烛香纸随用,午申刻为首人敦请绅耆儒生董事教读先生至祠登席,申刻每家壹人登席,其余谷硕喜庆铜钱,经理人收入分发,其吹手工资尝内出……

[解读] 光绪拾年(1884年)二月十九日,念公房后裔商量拈阉(捡勾)轮流确定祭祀牵头人,头年耕尝田,次年祭祀为首。所耕之田在本乡清流坑,为首的人要办祭猪一只,猪肉26斤,米糍50斤,祭烛等备办随用,祭祀日(清明)午、申刻,为首的人要请本族德高望重老人读书人到祠堂入席(宴饮),申刻(傍晚)要请每家一人入席……

这一次拈阉(捡勾)从次年一直排到了辛亥年(1911年)。

[结语] 蒸尝簿记述或许是非常简略和枯燥的,在这些年复一年的记述中,有人老去,有人新生,看着记述的文字或工整或潦草,能否在这粗略的尝薄中还原一张张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否,万千生灵生生灭灭,而最终归于厚土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而更多的人从来没有人记述(如女人),从咸丰五年(1855)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整整五十年,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厚重,另外,我想讲句题外话,这五十年是国弱民贫的五十年,我们从一系列的干支纪年中感受到了逼人的屈辱(如甲午海战,庚子团乱,辛丑条约),而五十年间,大体可以看了, 小山村的经济仿佛年年如此,贫苦如影相随,只有上等族人在春天祭祀时可以分得一些胙肉(而丁口每年可分老秤四两,折算如今贰两半肉)。他们很少有其他经济来源,可以说,中国历朝农民是被无数条缆索牢牢地捆缚在土地之上的,各级官僚的层层控制、宗族制度的严密约束,乡规民约的不断教化,儒家思想的奴化教育,以及除土地之外没有谋生的空间,逼得农民如同树木一样,每年结出果实,但都被盘剥的所剩无已,是什么让他们目光短浅,头脑封闭,怕皇帝,怕官吏,怕鬼神,怕暴力,总是被动地接受命运,从深层次来说,这不单是国民的劣根性问题,应该是中华帝国一向驭民弱民辱民所致,制度不改,文明不彰,生民苦难必将如影相随,累世相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