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李宇春 《蜀绣》
湘绣,针挑锦丝,织成绮罗。
刺绣,一如歌里所说,落针起线的穿回往复,既缭绕无限情思与巧慧,更织就辽阔山河及梦里乾坤,美得繁复,而浓烈。
在我国,刺绣工艺历史极为悠久,《尚书》中即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此后,历经秦汉、唐宋、明清等各朝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了繁华缛丽的景象。

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经命令丞相赵达的妹妹赵夫人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成就了古代“绣万国于一锦”的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其实比很多古老的传说还要老,最早的历史要追溯到四五千年前,随着养蚕、缫丝业的发展兴盛,心灵手巧的女工们不再满足于织物本身的质地与纹理,她们开始用各色彩线在织物上绣出女儿家的“心境”,古代的刺绣工艺由此兴起。到明清时,因为长久的太平盛世与文人传统的兴盛而逐渐使刺绣工艺在技艺和审美上达到巅峰。17世纪,浓郁而精美的东方风格丝织刺绣产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立刻成为那些富贾豪门以及皇室贵族的心头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绣龙,皇后绣凤,文官绣鹤,武官绣虎,在古代,达官贵族为了显示其富贵和地位尊卑,常常按照森严的等级将服饰色泽、用料、刺绣图案做了严格细致的划分,让鸟兽、山川等各种不同的符号最终成为文、武官衔划分的明显标志。而那些绣娘们,也凭着自己技艺的高低,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初级绣娘被称为绣妹,中级绣娘俗称绣女,而高级绣娘则称为凤娘、凤姐。只有那些入行十年以上,且在某一流派中有精品传世的绣娘,才能问鼎凤娘。

中国刺绣的极品当然都有着绣娘们的耐心与功力。不论哪个朝代,为古代皇家或者贵族官员所定制的宫廷龙凤袍子与文武官员的礼服,绣作时间大多超过一年或者更多。据说,一件明代绣品黄袍目前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可以在10万美元甚至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朝代的刺绣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都与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的《释迦说法图》等。

宋代的朝廷一直奖励和提倡刺绣,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政策,推动刺绣的发展。实际上也迎合了很多喜爱书画甚至附庸风雅的士大夫的趣味。明代,苏州的丝织业日趋发达,苏州城东成为苏州丝织业的中心。与此同时,刺绣也随之兴起,民间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豪门贵族的小姐也“畴女红”,以此消磨时日,陶冶性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绣品,设计没有前代恣肆巧思,而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却成就了极为工整精美的绣品。民间刺绣的活泼力量滋生于宫廷之外,自古代逐渐发展成熟的地方绣种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苏绣、蜀绣等,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享有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30岁时为慈禧太后70寿辰绣“八仙庆寿”的8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便是后人熟知的绣家沈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绣在东方形成体系后,通过贸易传到了西方,并一度风行于欧洲皇室贵族的上流社交圈中。欧洲人对于刺绣产品的痴迷也引导了欧洲刺绣工艺的发展,一是可以抵制中国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二是刺绣产品市场高端,能够带给商人们极大的利润。中国刺绣对于欧洲刺绣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17世纪初,法国宫廷刺绣匠师瓦尔利特等人专门创建了刺绣协会,向宫廷绣师提供具有东方风格的刺绣图案和纹样。上流社会的妇女把掌握刺绣工艺当作她们的必修课之一,认为这才是有教养的表现。而到了17世纪末期,中国刺绣的绷圈传入了欧洲,法国普通的家庭主妇也可以利用这种简单易掌握的技术为自己的家庭制作枕套、靠垫、台布……中国刺绣从精神审美到实用技术,全面地征服了欧洲上层与下层社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东方刺绣的狂热爱好者,他甚至还亲手为女儿挑选美丽图案。而路易十五的宠姬旁帕多夫人更擅长于用绷圈绣制丝绸工艺品,其作品成为宫廷贵族竞相模仿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刺绣与东方刺绣最大的不同在于,东方人善于用各路针法逼真地表现花鸟、人物和风景,主要绣材是丝线。而欧洲人则偏重研究各种刺绣材料,珍珠、磨细的贝壳、宝石甚至金链子,线也不拘泥于丝线,亚麻、棉线、毛线都是常见的绣材。

时至今日,无法仿冒的刺绣早已经成为收藏家们狂热追捧的对象,尤以明清两朝的产品最为令人瞩目。

手工绣作具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色彩、做工、构思等都成为评判一幅绣作最基本的要素,好的绣作有粗细分明的针法,那些密密麻麻的线头线结被藏匿得无影无踪,而独立优美的神韵更决定了绣品本身最灵魂的部分。由此,一件刺绣品的价值有它自己所对应的硬性标准:稀缺性、保存状态、美学价值与历史留存的时间。丝织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各样制品,而针绣亦有“错、乱、平、锁、接、戗、套”等多种技法,瑰丽又精妙。

在经济动荡的今天,刺绣中的极品依然保留着极强的增值潜力,收藏中国绣品不仅仅是收藏家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同样是一种投资的手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刺绣织物中的精品在整个世界的市场中,都是以天价出售而依然获得踊跃的青睐。一幅保存完好的中国明代的宗教壁毯在市场上的售价可以超过100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苏绣为例,在2005年举办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清乾隆时期的《苏绣福禄寿三星如意图》和《苏绣麻姑祝寿图》分别拍出38.5万元和30.8万元的价格;明代《韩希孟花鸟画册》和清代沈寿《双骏图》则分别以165万元和71.5万元的高价成交。同时,现代苏绣名家的作品也逐渐成为了收藏家的新宠,其价格已经不低于明清时期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发展,刺绣逐渐与书画艺术结合,透出非同一般的风味与意趣。明清时期,由于绣品需求的不断增多,促使宫廷刺绣与民间工坊得以进一步发展,更出现了以“蜀、苏、粤、湘”等地方特色为首的四大名绣,既独具一格,又广受欢迎。

蜀绣:穷工极巧,蜀中瑰宝

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早在西汉时期便被载于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中。不单其个人被蜀绣的精湛工艺所折服,后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书作者也不吝赞美之词: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足见蜀绣技法之独特,历史之悠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的蜀绣,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已是堪比金银的硬通货了。盘踞一方的蜀国就经常用蜀绣来交换北方的战马,其亦是蜀汉时期主要的财政来源。

历经千年的繁荣与发展,蜀绣古韵犹存,作品颇多。如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芙蓉鲤鱼”座屏、“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以及“大小熊猫”座屏等,其绣品针法灵巧,用线工整厚重、色彩明快、图案精美,堪称蜀绣之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般精湛的技艺实离不开针法的烘托,以针为笔,以线代墨,乃蜀绣一大特色。蜀绣所具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三十余种,不同的针线技法交错组合,加上不同色彩的搭配,造就了一幅幅丰富而独特的作品。

比如晕针就能很好的体现绣品的质感,交叉针下的动物毛发丝丝分明;虚实覆盖针下一条鲤鱼的鳞片亦层次分明;螺旋针下的人物发髻紧致密实,如此细腻工笔,可见一斑。

苏绣:指尖下的烟雨江南

相比之下,苏绣更具“精、细、雅、洁”的特点:

山水间,烟雾缭绕,远近分明;

楼阁里,大小物体,一览无遗;

人影下,一颦一笑,活泼生动;

花鸟中,姿态万千,尽显亲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特征在苏绣作品中,一眼便能看清。其绣品亦是以图案秀丽,针法活泼、精妙清雅而著称。例如苏绣里的双面绣,即可说是苏绣技艺水平的最高体现。在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却做到两面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都是可堪细赏的作品,足见神奇。

而且,双面绣现今已发展出了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绣制水平和工艺可谓再创新高。亦是因为双面绣的出现与发展,在明清时期,苏绣日渐声名鹊起,列入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绣:织龙画凤,富丽堂皇

如苏绣之双面绣一般,粤绣亦有金银线绣,堪称一绝

《存绣堂丝绣录》及《纂组英华》曾记载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说的就是粤绣的典型特征——以金银线做刺绣,针法丰富,布局饱满、色彩浓艳,图案繁多,颇显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绣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尤其注重材料的材质与技艺的融合,所绣题材多为龙凤等吉祥寓意的图案,配上富丽堂皇的金银丝线,五光十色,尽显尊荣。

其起源于唐朝,因颇受杨贵妃喜爱而闻名当时。雍乾时期更是远销海外,就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特地创立了刺绣同业会,大力倡导传播粤绣技艺,可见粤绣之受欢迎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绣:针线作画绣潇湘

而湘绣则是起源于民间,其结合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在清末时逐渐成为后起之秀。

据载,湘绣最早是湖南地区农村妇女用来装饰服饰、荷包、烟袋而制作的。当时,为了能够补贴家用,人们于是将绣品对外出售,却因为精美、秀丽而被广泛流传,刺绣技艺亦被争相效仿,从而推动了湘绣的商品化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又有画家结合国画之精髓与湘绣技艺,进一步提升了湘绣的品质。其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精细巧妙地刻划物象的“外形内质”,从而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
现藏于美国亚特兰大小白宫博物馆中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绣像,就是湘绣作品的典型代表,观展之人莫不为之驻足。
湘绣擅长以丝绒线绣花,绣品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其具有构图严谨,针法有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将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等赋予极强的生命力的特点,颇具艺术美感,故而有着"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绣》里所说:“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气韵逼真、物象灵动,尽显织绣之精微美好。

轻丝罗、纤玉指、俏纹样、灵韵致……谁能不爱这样馥郁华美的绫罗?

然而与市场行情不同的是,随着中国步入后工业时代,机械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机器刺绣的技术日益纯熟,手工刺绣行业却日渐式微。历史是一个轮回。当欧洲人发明了绣花机,并传入到中国后,一个绣娘原本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绣品,这种机器却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够完成,它的出现迅速迎合了众多追求快时尚年轻人的心。在利益至上的商人们的追捧下,传统手绣的生存空间被现代机器绣品挤得越来越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由此开始了强烈的碰撞。

机绣在中国的出现大约是在1920年代前后,西方商人到中国推销缝纫机的同时,也把这种技艺传入中国。据济南机绣创始人之一的王玉珍老人回忆,她就是在20多岁时,在天津洋人开的“胜家”公司办的讲习所学会了机绣技术。当时技艺很简单,只有一两种针法,也没有形成行业,仅为民间妇女闲居时自我使用。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机绣产品风靡于世,放眼当下整个中国,市面上高达90%的刺绣作品是由机器制成,看上去手工刺绣似乎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什么原因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如此之多的机绣作品呢?

目前,机器批量化生产的花鸟山水、人物、动物,一个工厂一天可以绣出几百幅这样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价格虽然比手绣作品低得多,但是短时间内产量巨大,所带来的利益更是超越同等时间内绣制的手绣作品,进而驱使商人更大规模地生产机绣作品。

反观之,创作一幅手绣精品,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手绣作品数量稀少,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再则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更使其价格节节攀升。以那件获国际金奖的真丝全雕绣叠袖旗袍为例,虽说美妙绝伦,但技师花了1555个小时,用了6000多根线,绣了96万针才缝制成功。不断攀高的价格使得手绣离平民生活越来越远,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人们不禁要问,没有市场,手绣又如何能传承下去?

近些年,政府把四大名绣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为拯救“非遗”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除了资金上的“给力”之外,或许,有很多国家在保护传统技艺方面的作法也可以去借鉴。在欧洲,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已经被社会认可。一般使用传统技法、纯手工制作的东西价格极高。手工艺人所获得的报酬要比社会的平均水平高,这也鼓励了手工艺人继续从事该行业,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而日本和韩国,政府则在保护传统技艺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手工业发展法”,政府对某些手工艺项目给予一定资助,让保护传承人用于编写专著、开展促销展览等。同时给予传统手工艺人很高的荣誉,并对杰出者按月发放经费,让艺人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湘绣,虽然有政策的扶持,但仍然是入不敷出,绣品囤积,普通产品市场越来越小。出路在哪里?手绣已经被逼走向高端路线,高端产品的绣制难度决定了价格的高昂,同时也缩小的市场范围。另外高端刺绣人才匮乏,很多绣工技术水平难以攀升。加剧了很多女工开始远离这一行业,同时可怜的工钱也只能让人忍痛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