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脱口秀在日本和中国的现状

近日,一档叫做《听姐说》的主打女性脱口秀的综艺节目在芒果TV上线。在《吐槽大会5》火热播出期间,脱口秀这种新兴喜剧形式的概念也在人群中普及了开来,观众对于“脱口秀”的表演形式不再那么陌生。《听姐说》作为国内首档女性脱口秀节目,乘上最近“她综艺”的风口,被市场给予了厚望,然后首期播出之后,却反响平平,被观众给出了一星的评价,观众在微博直呼尴尬。

从2017年《今晚80后脱口秀》开始,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开播的“海派清口”《壹周立波秀》。脱口秀在中国,少说也耕耘了5年左右的时间,借由两档节目《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让线下脱口秀得到了波动性的发展,但是除了头部的少数脱口秀艺人,线下艺人很难靠脱口秀的收入全职做脱口秀。

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是,脱口秀真的在国内被盘活了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这档以脱口秀形式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为什么会翻车?

在日本,脱口秀或者说单人站立式喜剧也是一门舶来的新形式喜剧,日本比我们接触脱口秀的时间更早,但这种喜剧形式依旧在日本很小众。即便是村本大辅这样的知名搞笑艺人的脱口秀专场,也只是在一个小咖啡厅,以“搞笑艺人”身份,自己承办和出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观众和学者更多喜欢把脱口秀和中国传统曲艺——相声进行对比;而在日本则是脱口秀与落语的对比。很巧的是,不论国内还是日本,都有很大一部分声音认为脱口秀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本土。一个很直观的表现,是脱口秀在英美火得一塌糊涂,华人脱口秀演员如黄西和日本脱口秀演员長嶋由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就很尴尬。

如果说脱口秀在国内流行不起来是因为题材的问题,有些涉及敏感的话题不适宜拿到公共场合大谈特谈的话,那脱口秀在日本还流行不起来又是因为什么?

二、横向对比:脱口秀&单口相声&落语

脱口秀,Stand-up Comedy,或译作单人站立式喜剧,脱口秀对应的英文是talk show,指代的是类似鸡毛秀、肥伦秀的访谈类节目,国内的“脱口秀”其实是误译,但是18世纪英格兰地区咖啡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而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喜剧表演形式。

脱口秀表演的场地多是在酒吧,演化成酒吧的一种文化,在国外,很多人反射性般地,一想起要看脱口秀,就会去酒吧。在美国,开放麦设置数量很多,很多人都曾参与过,在一个城市大约有两三千名脱口秀演员,数量很多。

单口相声,则是中国传统曲艺——相声中的一种形式,是在民间笑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既有相声的特点,也继承了民间笑话、故事、评书的艺术手法。也因此会有说学逗唱这些形式贯穿其中。单口相声的故事性强,妙趣横生。相声多是设在茶馆内,早期是与茶馆绑定的一种艺术表演。

在日本,一说到单人喜剧表演,则会让人想到“落语”。与脱口秀的“站立式喜剧不同,落语是“跪坐式喜剧”。集中表演落语的小剧场被称为“寄席”,落语师会穿上正式的和服,跪坐在剧场舞台上面表演,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与单口喜剧更为接近。早期的落语,会和漫才一起,穿插在能剧表演的空当表演。

如果说脱口秀是酒吧文化,那么单口相声就是茶馆文化,落语是剧场文化。其中单口相声和落语由于与传统曲艺相结合,会有很多表演和演唱的部分,与脱口秀以“说”为主相比,单口相声和落语则是一种“说”和“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纵向剖析:脱口秀的喜剧核心是玩梗

经常有人说,日式幽默的核心是吐槽(ツッコミ),美式幽默的核心是讽刺(irony),但这样的分类未免显得太粗糙。

无论是吐槽还是讽刺,相声里都有包含。且日式也包含讽刺,美式也包含吐槽。这样的划分是不准确的。

在国外的问答平台Quora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没有irony?

irony直译为“讽刺”,比如乔治卡林的《Swearing on the Bible》,就很精妙地讽刺了过度曲解教义的基督教教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ussell Peters讽刺了美国对racist的滥用,以及讽刺了美国人对很多亚洲国家人的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rony,比起译为“讽刺”,译作“玩梗”更为合适。

玩梗的重点在于找梗,不是单指网络流行梗,不是一段时间流行的网络流行语。而是比如西方的,种族梗、政治梗、关于性的梗,他们之所以可以大谈特谈,是因为这些东西成为了梗。

当脱口秀演员开始讲这些话题的时候,观众很默契地和他们达成一致,知道演员是在玩梗,不是在上纲上线讨论问题,所以这种“默契”可以化解话题敏感带来的严肃,因此这些话题可以讲。

各个国家其实都有着自己文化环境下特定的梗,演员需要找到这些梗,从自己的角度剖析这些梗,创造喜剧效果。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国内很喜欢用的、但很多外国人并不是很理解的一个梗——伦理梗。这方面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就是于谦爸爸了。很多文化其实不太理解我们为什么对“叫爸爸”这么青睐,但这个确确实实是在我们的社会中特有的梗,此外还有很多。

但是在中国,以及日本,政治、种族、性别相关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达到脱敏的阶段,因此还没能成为大谈特谈的“梗”,亦不适合成为梗。所以如果说比起国外环境,我们的话题有局限性,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国文化环境下的梗、能开发的表现方式,还有很大很大的空间。很多脱口秀演员入行时喜欢讲自己身上的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比如地域梗、大学专业梗、身高梗、外貌梗等等,但是讲多了,还是让人觉得味如嚼蜡。脱口秀的起源是讨论时事政治,政治方面的梗有严肃性不便于触碰的话,也许可以选择紧跟时事。

比起选题的限制,我国的文化土壤对脱口秀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受众的分层,有些高知群体觉得可乐的东西,在另一些群体眼里就成为了讽刺;有些普通收入群体眼里觉得可乐的东西,另一些群体可能会觉得低俗。这是客观存在的矛盾。

四、浅析原因

1、喜剧内容需要为适配媒体的节奏做出调整

在国外,娱乐产业分为两大类——contents和media。即内容产业和通信媒体。内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漫画等,通信媒体就是手机、电脑、杂志等这些为承载内容服务的载体。

无论是脱口秀、相声还是落语或漫才,都是小剧场孕育和走出来的艺术形式。打个比方来说,电视节目所要求的脱口秀,与线下脱口秀在内容尺度和节奏上展现出来的,并不完全适配。再加上这几年流媒体的发展,Netflix也举办了大量脱口秀专场并收录到线上平台中,流媒体所需要的线上脱口秀形式,也和线下小剧场中的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相声来说,茶馆里的相声和电视节目里的相声的风格大相径庭,你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在茶馆中慢慢听一下午的慢节奏相声,但是电视节目对时间的把控非常严格,从线下到线上,要经过节目的筛选、重调,以适配电视节目的节奏,到我们能看到这个节目时,这段相声在节奏、内容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包括在日本,日本的落语和漫才走到线上之后,会融入很多创新的环节,如变装,影像设备辅助等等,更加符合线上人群的期待。

而在国内,脱口秀节目比较知名的就是两档——《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在形式上是很相似的,吐槽大会是把某位嘉宾作为roast(炙烤)的对象,整期围绕这个嘉宾来吐槽。脱口秀大会roast的对象则是一个话题。形式极为相似,甚至与线下脱口秀的方式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节目中增加了投票、淘汰等增加竞技性的环节。

2、人群的重合度不高

一般来说,国外认为,脱口秀如果不触碰时事政治,就会没有力量。脱口秀在欧美作为一种成熟的喜剧形式,被年轻人所喜闻乐见。脱口秀的核心受众一般会同时具有两个特点:喜欢喜剧&关心时事政治。

而在日本,喜欢喜剧和关心时事政治的人群重合度并不甚高,在中国亦如此。另一方面,传统曲艺在宣传上的不作为,失去了很多年轻受众。

年轻人并非对传统曲艺不感兴趣,在中国,有我们熟知的“德云女孩”群体,在日本,也藉由男子偶像团体TOKIO出演过落语为主题的电视剧,带起了一段时间的“落语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人才上升通道的不完善

在欧美,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你可以去参加线下的开放麦,知名度提高之后有机会举办专场,还有可能成为节目的主持人,比如像Trevor Noah、Jimmy Kimmel一样开办自己的节目,还有可能像Kevin Hart一样参与出演好莱坞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得益于两档脱口秀节目的爆火,如果你有机会在线上节目露出,你有可能成为一个艺人,收获一定的名气,但从线下到线上这一过程,就筛选掉了大部分脱口秀演员,只有极少部分能在线上露出。因此比起欧美的人才上升通道,国内的通道要“窄”得多。

在日本,脱口秀艺人的上升通道,是和搞笑艺人重合的,像开头提到的村本大辅,本身在日本也是一个知名的搞笑艺人,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才能一边作为“搞笑艺人”一边作为“脱口秀演员”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留学问题欢迎咨询~更多详细信息移步公众号【东京纽澜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