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风景区素有“九狮一象之奇,五潭二井之秀”的美誉。不仅拥有奇山怪石、连泉叠瀑、碧潭绿井、天然楼洞、古木茶花等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致,最吸引人的还是她的人文历史,有内涵的景点很多,值得一一探寻。
我不排斥旅行中偶尔走马观花,但从不愿放过名胜古迹,听当地朋友说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当年来过仙岩,兴趣大增。仙岩是“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相传黄帝轩辕曾修炼于此。这里的三皇井、黄帝池令谢公心驰神往,在此写下了传颂后世的诗篇。
很多人来仙岩,都是慕名探访”三梅“(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而因来去匆匆,对很多历史人文古迹免游错过。如果不是当地朋友带领,我们很难发现在门口的陈文节公祠,它被一排参差不齐的民居遮挡而容易为游客所忽视。其实公祠与景区入口处仅左拐几步之遥,在田野与绿篱合围中坐落着一座灰白色墙的四合院式建筑,门楣处”陈文节公祠“几个字低调隽秀。
公祠虽小,但处处精致而野趣横生,能感受到人工雕琢之处的用心,不迎合,天然而清雅,寂静而孤傲,移步换景,欲说还休的山水园林,传统含蓄地蕴籍着东方之美。
陈文节公祠在仙岩山积翠峰下,一座青瓦灰墙的院落,与相邻的古刹圣寿禅寺建筑相融在一起。
时日正值春雨细润,烟雾飘渺中我们踏访陈文节公祠,这座建筑是为了纪念陈傅良在温州的讲学经历和文化功绩而建。
陈傅良曾在仙岩山脚下,仙岩寺旁读书讲学、设馆授徒,创办了“仙岩书院”,积年教学,使得他声名远播,甚至上达天听。
南宋光宗皇帝曾给陈傅良赐联:“东瓯理学无双士,南宋文章第一家”,高度评价了陈傅良的成就。
斯人虽死犹生。他的道德与他作为永嘉学派的先锋旗手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第一进台门上有一副对联“山中檀越天下贤人”。清康熙初,陈文节公祠年久失修,仙岩寺的主持天目和尚便拨寺银予以修葺,并书刻此联榜于台门,赞颂陈傅良,此事当时传为佳话。
人文典故是一段历史的灵魂,景区建设离不开人文历史支撑。
建筑美学也是极有魅力的注脚。陈文节公祠坐落在仙岩仙岩积翠峰下虎溪桥北。整座建筑占地约7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房、正殿、东西厢房。门房和正殿皆面阔五间,达16.6米,门房进深两间,通进深4.5米。是非常有特色的江南庭院。公祠处处充满江南灵秀,在薄雾中更添一份诗意。
继续往前,路过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雨后初晴,还带着露水的泥土味弥漫在空气中,有一面黄色墙面甚是醒目,偶有鸟鸣,生机盎然,想来是山中寺,果不其然,与陈文节公祠咫尺相隔的圣寿禅寺到了。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寺。圣寿禅寺原名仙岩寺,位于大罗山南麓,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佛寺依山起势,一殿高于一殿。虽屡经兴废,但香火持续不断。
圣寿禅寺至今香火很旺,入口处挂着很多祈福牌,每一个祈福牌上都是一个美好的祝愿,风一吹,叮当作响,很是悦耳。寺里的斋饭很有名,很多游人慕名前来,据说大厨是位已年过七旬的师父,不起眼的素食竟出得惊艳,入口难忘,顿时觉得这远离红尘嚣嚣的古寺有了烟火气。
从圣寿禅寺里出来,我们既而向上,沿着台阶爬山,山里空气好,林间苔藓丛生,因昨日下过一场小雨,道路湿滑,需要小心翼翼慢慢走。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多美的意境,这是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先生开篇就如此描绘这美景。
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句,令我对仙岩梅雨瀑生出了无限向往和遐想。
潭水很深,经石穹门下到潭边,水珠、雾气、绿水、悬崖,构成一幅奇妙壮观的图画。清代潘耒在《游仙岩记》中云:“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这个奇观使得在温州执教不到一年的朱自清,竟先后两次来此“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与梅雨潭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在梅雨潭的石穹门旁刻了一个斗大的“绿”字,以此纪念这位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不朽名作《绿》。
这篇精美的散文影响力有多大呢?至今不仅在国内被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范文,而且被东南亚许多国家译成不同的语种列入教科书,从而仙岩梅雨潭亦随之名扬天下。
崖壁上附满绿苔及草木,呈自然的暗绿色,飞瀑自崖合掌处喷吐而出,轰轰作响。悬崖上岩石颇多棱角,瀑布跌撞而下,水珠飘飘洒洒,似散珠一般注入潭中。
“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温州之行,慕名到此,伫足梅雨亭,面对梅雨潭,诵读默览镌刻在青石碑上的《绿》,那韵味绝非观赏别处小瀑布所能相提并论的。梅雨潭,是自然中的清丽山水,是人文里的清新诗词。
我们站在先生曾经站在多位置,望千仞落飞泉,看晶莹多芒的水花溅成朵朵白梅。在微雨薄雾中,发呆都变得诗意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