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读过千里眼的神话故事,小时候总梦想自己也能有一双神秘的千里眼。如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这个神话已慢慢成为了现实,我们的梦想即将成真。

2021年3月4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重要学术成果,《1.43公里的非视域成像》,讲的就是这双能“拐弯”智慧的“千里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01 非视域成像

所谓成像,就是通过光的反射或折射使物体呈现出来的影像。比如水中月,镜中花,还有投影在屏幕上的PPT,都是成像。传统成像技术都是针对可见物体,也就是视域内的物体进行拍摄,如果有堵墙挡住了,我们就拍摄不了墙后面的场景。

而非视域成像呢?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可见的物体,也就是隐藏在视线外的物体进行拍照,即便有堵墙挡住,依然可以实现“视线拐弯”、“隔墙观物”、“千里眼”的效果。如何做到呢?这一次我们把墙当作镜子,经过“三次散射”成像,就可以拍摄墙后面的场景了。在此敲黑板划重点,记住了关键词“三次散射”,你就比90%的人都优秀!

非视域成像,最早在200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并不是个新技术,但以前的成像距离只有1米左右,而现在,中国科学家把成像距离推进到了1430米,一下子提高了1000多倍,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02 非视域成像的原理

为什么我们平时能用镜子成像,但不能用墙壁成像呢?

你一定有过在湖边欣赏倩影的经验,风平浪静之时,湖面水平如镜,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样子,一阵微风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这时你就看不到自己了。

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镜子能成像而墙壁不能成像的原因,因为镜面光滑平整,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光会被确定地反射到另一个确定的方向,所以可以成很清晰的像。而墙面粗糙不平,发生的是漫反射,光会被散漫地反射到很多方向,因而成不了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这次可是开了大脑洞,他们要把墙壁当镜子用,通过“三次散射“,然后拍摄到隐藏在墙壁后面的人!来看看具体是怎么操作吧。

第一次,墙壁散射:首先准备一个激光器和一个探测器,让激光器向墙上发出一个脉冲激光,这时激光会被墙壁散射。光子被墙壁散射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部分光子原路返回,正好被探测器接收到;第二种,小部分光子被偏转,撞到了隐藏的物体;第三种,绝大部分光子了无踪迹,既没返回,也没撞到隐藏物体。

第二次,隐藏物散射:小部分照到隐藏物体上的光子又被自己散射。这一次大部分光子跑得没影了,极少部分光子运气足够好,又被反射回墙壁。

第三次,墙壁散射:反射回墙壁的光子再次被墙壁散射。同样绝大部分光子跑得无影无踪,只有概率极小的光子运气爆棚,居然又被反射回来,而且被探测器捕捉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三次散射,要多好的运气才能最后被探测器捕捉到呢?我来给你算算吧,科研人员一次操作时间大约是2秒,发出460亿亿个光子,在三次散射之后,幸存者有多少呢?674个!看清楚了,460亿亿个光子中,只有674个被探测器捕捉到,这可比中彩票难度高了不止一两个量级。

也就是这674个幸存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它们身上携带了隐藏物体的信息,科研人员只要把这些幸存者带回来的信息转化成三维的图像,就知道那个隐藏物体的庐山真面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03 非视域成像的应用

如何对不可见的物体进行成像,是许多领域的基本问题,比如军事反恐领域,在电影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有个恐怖分子劫持了人质躲在一栋楼房里,特警队员看不见他,又不敢冒然开枪,这时候狙击手掏出一个摄像机,一下子就确定了他的位置和姿势,然后从背后击毙了恐怖分子,是不是很给力呢?

除了反恐领域,非视距成像技术在机器人视觉、无人驾驶、火场救援、地震救灾、地质勘探、医疗诊断、国防、遥感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