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威不可测,伴君如伴虎,这应该是很多人听到君臣关系时的联想。毕竟无数的影视剧中,大臣们面对皇上时无不是三跪九叩,大呼万岁,而且还要时刻注意着自己脑袋的安全。

可不是吗,在权力场上想混得开,必须小心驶得万年船,不然,苏轼的乌台诗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信任的小船说翻就翻,臣子的小命说不保就不保。不过,史书上也不是没有那种在宦海里浪且还能全身而退的大臣。

君臣相处之道,很有门道,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张融就深谙此道。

据《太平广记》记载:

“太祖尝面许融为司徒长史,敕竟不出。融乘一马甚瘦,太祖曰:‘卿马何瘦,给粟多少。’融曰:‘日给一石。’帝曰:‘何瘦如此。’融曰:‘臣许而不与。’”

齐太祖肖道成曾当面答应升张融为司徒长史,但好几天过去了,张融也没看见任命文书的踪影,该怎么提醒皇上别忘了这事呢?

张融(444~497)

中国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

张融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找了一匹很瘦的马,瘦骨嶙峋的那种,早上骑着这匹马去上朝,太祖看见了就问张融说:“你的这匹马怎么这么瘦啊?一天喂它多少料粟?”

张融回答:“每天喂它一石粟。”

太祖不禁疑惑了:“给那么多,为什么马这么瘦?”

重点来了,张融回道:“我答应喂它一石粟,但我实际并没有给它啊。”

高手过招,点到为止,齐太祖立马明白了张融的意思,而任命文书也很快发布了下去。

如果说张融和齐太祖的高手过招是无声胜有声,那么章惇和宋神宗的过招就是刀光剑影了。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

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

史书上所写的章惇,让很多人觉得他是个奸臣,比如同朝当官的后辈陈瓘,就斥责他“独掌政柄,首尾七年,随其喜怒,恣作威福,助尊私史”。也有人觉得他功过相抵,如梁启超就觉得他不是个奸臣。虽然毁誉参半,但他怒怼皇帝的耿直猛人形象也是大家都公认的。

公元1081年,宋朝集结了30多万人的军队,外加20余万民夫,从5个方向进攻西夏,这次战役被称为五路伐夏,虽然规模很大,但结果却是功败垂成。

对西夏用兵失利,宋神宗很是恼火,就追责一位转运使并想杀了出气,宰相蔡确劝道:“祖宗以来未有杀士人事,不意自陛下始。”

神宗也确实不愿这种事情从自己这里开始,想了想说:“那要不然就刺面发配吧。”而这时章惇站了出来:“士可杀,不可辱,如果是刺面还不如杀了他。”

神宗不禁怒了,声色俱厉的说道:“难道朕就一件快意事都不能做吗!”而章惇面对皇上的怒火也毫不相让,直言道:“如果是这样的快易事,不做也罢!”最终这位转运使没被杀也没有被刺面,逃过了一劫。

爱怼皇帝的大臣似乎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几个突出的,明朝也不例外。

明孝宗时期,有一次传言蒙古又要入攻北京,本着先发制人的想法,明孝宗打算抢先一步攻打蒙古,但却被刘大夏一顿严词劝阻。

刘大夏(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

明朝中期名臣、诗人

明孝宗不服:“文皇朝频年出兵,逐虏数百里,未尝失利。”太宗文皇帝那么多次出兵攻打蒙古都没有失利过,为什么我出兵就不行?

刘大夏对曰:“文皇时,何时也!有粮有草,有兵有马,又有好将官,所以得利。今粮草缺乏,军马罢弊,将官鲜得其人,军士玩于法利,不能杀贼,且又因而害人,徒费财物,有损无益。”文皇帝有粮草,有兵马,有好的将官,天时地利人和,再瞅瞅你,陛下你有啥?就这?能比吗?

除了爱怼人的,还有爱写论文的。

被《明史》评为“以平允称”“抗直不屈”的茹太素就让明太祖朱元璋很是无奈,虽然他办事能力很高超,但是每次上奏章动不动就七八千字,而且语意艰涩,导致朱元璋每次看到他的奏章就很不耐烦。

有天,茹太素又上了一份奏章,而这份奏章更是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缭乱,就让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但没想到,朱元璋耐着性子听了一万多字之后,还是没听出个所以然来,朱元璋不由得大怒曰:“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干什么!就不能直接列个1234吗!朕生气气!于是朱元璋将茹太素痛打了一顿。

但打归打,奏章还是得继续听,毕竟茹太素是位很有能力的臣子。于是第二天朱元璋让王敏接着往下念,直到念到了一万六千字时,茹太素才切入了正题。(凑字数!这是不是凑字数!)

在这份奏章中,茹太素提出了五条工作意见,朱元璋采纳了其中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四条。之后,朱元璋进行了深刻反思,“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简单点说,就是以后再写奏折,不能超字数!500字最多!听到没

其实历来皇上和大臣的关系,并不能用简单的上下级来形容。有的时候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而有的时候他们之间则是博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能一言而概之。

你对古代君臣关系有什么看法呢,或者知道哪些君臣之间的趣闻呢,一起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