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相聚长相忆——纪念嘉兴工专建校50周年

化603班蒋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后,还是个学徒的我,接到组织上通知,到湖州支援钢铁大会战。半个月后又被当时的吴兴县委工交部召去谈话,说保送我去嘉兴工学院读书,是属调干生,学徒工资照发,当时的心情异常激动,彻夜难眠。但好景不长,快进入第三学期时,校方告知,学校精简停办,打发回家,真是个晴天霹雳。从入学时万分激动,顷刻降到了“落魄”的泥潭。有幸的是调干生,仍回到吴兴县工交部分配工作,重返杨柳村”,在继续工作的数十年中,曾与母校同学、老师有过几次短暂相聚,常把短暂的学校生活涌在心头,成了我一生中永恒的记忆。

在1960年的春天,是国家持续跃进的春天,也是嘉兴地区发展教育的春天。当年的6月7日,嘉兴地委发出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把1958年建立的嘉兴工业专科学校改为嘉兴工学院。当年秋季招收本科(初中毕业生为5年制)400名(其中内招100名)。当时共青团员、初中毕业、近三年工龄、20岁虚龄的我成了幸运者,被选为内招(即调干生),经过文化测试、体检、政审等,很快接到入学通知书。进校后先读纺织系(601班)后改学化工系(603班),全班43名均是调干生,来自吴兴、嘉兴、海宁等10个县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有1/3同学是党团员,文化程度不一。我是被学校确定的团干部,后来连续当选为团支委、班委。经过较短的磨合期,大家十分快乐地融合在一起学习、生活。

进校不久,我们渐渐知道了嘉兴工专的前身是秀州中学,她是一代名校,将在这里度过风华年少的求学时代,十分有幸。尽管在校时间不长,但在语文、数学、理化等课的基础知识大有进展。尤其是我喜欢写作的方面有了提高,为我走向新闻事业打下了基础。在校时,每个学期安排下厂劳动,在纺织系时,全班同学到中丝一厂。在化工系时到化工厂等参观学习,而后到嘉兴轴承厂劳动。带班老师都和我们吃住、劳动在一起。

在学习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我们。记得我们调干班的政治课,由校党委书记王震上,当时感到这位王书记挺严威。这位抗大学生的老干部讲革命传统,结合当时形势,听过以后回味无穷。我在离校时,吴鸣皋、费秉阳、孙洁民等10多位老师,给我的本子上签名题字,一直保留至今。鼓励离校后,走好人生道路。

结東了嘉兴工专的学习后,回到湖州分配工作,重操旧业——印刷排字,后因读过无机物化工专业的我,被安排一家化肥企业工作。1984年撤地建市后,组织调我到湖州市总工会任文化宫负责人。不久又调任湖州日报社印刷厂厂长,报社工会副主席,后又当记者、编辑直到2001年退休。在从事新闻工作的20多年中,担任了《湖州日报》的“读者之声”“民意通道”、“内参”责任编辑、记者及“来信来访”工作,热情为广大读者服务,精心采编读者稿件,采编达230万字,由报社推荐,参加全国、省市新闻内容、群工作品评比,获得优秀作品三等20余件。1996年获得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优秀党报群工干部的荣誉称号。

嘉兴工专(工学院)建校50周年,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尽管学校不存在了,但学校的精神永恒,在母校短暂的相聚,与同学、与老师共渡一段人生之路,这本身是一种缘份,而这种缘份成了心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