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唱歌的共鸣训练,相信大部分的零基础同学们对于这类技巧只是简单的字面上的理解,而非完全性的明白其包含的意思,那么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全面去了解何为共鸣腔体。

在“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有质感,是歌声的核心,而专业术语则称之为“基音”(人声基础音),但是这音响微弱、单纯,必须加上自身各部位协调制造出的“混响效果”,才能使歌声 变得优美动听、打动人心。

要想正确、充分地控制、使用共振来美化“基音”,先要了解什么是共振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唱时的共振系统人体参与器官众多,并且动作最为复杂,夸张点说:全身都应该“引发共振”!但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振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咙、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振腔体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振机能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振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谮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振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就能获得优美悦耳、生动丰富的歌声。

“通俗唱法”不能与“美声唱法”相提并论,“美声唱法”是在“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咬字与归韵,而“通俗唱法”则不强调“共鸣”。因为“美声唱法”人为制造“共鸣”的实际意义是为了扩大音量。

而“通俗唱法”绝不能过分地、人为地扩大“共鸣”,虽然也要形成“共鸣点”,更精确地说应该定义为:“共振点”。其作用只是为了美化音质与音色,而其音量是依靠“增加声音压强”和依靠“调音台”及“电子扩音系统”的功能来完成。演唱时只需要再调整出“共振”与“泛音”等“效果”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演唱表现力”上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拥有那麽多人迷恋通俗歌曲演唱,这种状况是任何其它演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练习要点:

1、口腔共振,“口腔共振”在演唱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为一首歌曲的旋律主要在“中音区”进行,所以可以说:“口腔共振”在一般的歌曲演唱中的比重占8成,“胸腔共振”与“头腔共振”各占2成。

2、胸腔共振,在演唱时,胸腔正中的部位应形成“共振点”,这是唱歌发声的基础,称为“声音支点”,不论是在哪个音区发声,所以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音支点”,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地会感觉到演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在胸部“声音支点”处形成“回声”,这样,“歌声”就会产生立体感,增加“艺术感染力”。低音区以“胸腔共振”为主,“口腔共振”次之,“头腔共振”再次之。

3、头腔共振,中音区的较高几个音和高音区的所有音,必须调动、调整“头腔共振”。

4、上下贯通,歌唱时3个“共振区”一定要上下贯通,比例适度,不管是在哪个音区演唱,都要同时调动3个“共振区”,以使歌唱更加动听,更加“艺术化”。

5、三个“共振区”调配好以后,还要调动、激发“共振区”上方的“泛音束”,这样可以更加美化歌声,使歌声听起来“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优美动听、撩动人心”。

6、泛音是“基音”与“共振”形成的“原始乐音”的“头部回声”,这与“胸部回声”的性质有些相似。

7、每一个“标准乐音”的完美组合应该是——“声带基音”+各区域的“共振”+“胸部的回声”+头部的“泛音”,这些基本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缺少一个因素都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架“钢琴”,每一个部位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发音”,人体的所有“发声器官”好像是乐器的部件一样产生“共振”与“回声”。

9、每个音都要集中沉稳、有始有终。

10、声音与气息的混合、调配要恰当适度、自然舒服,唱出的歌声应该有“长笛吹出的质感”。

分享完这么多关于共鸣腔的练习要点,大家是不是只从共鸣的字面理解成功过渡到了深层理解了呢?其实技巧的难度并非因为复杂的程度而判断的,其实只要你真心地下定决心去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成功收获到胜利的喜悦,学唱歌不难,难就难在自身是否愿意下定决心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