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曾流传一句话: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始于宛平卢沟桥,终于芷江七里桥。对于卢沟桥,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芷江,却是很陌生。这个地方,见证了日本投降历史性的一刻。为何投降地点没有首选在上海、南京,或者武汉,而是湖南这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呢?今天古今人物评比就和大家说说这段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点个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一:卢沟桥七七事变国军守军

首先,芷江战略位置很重要。地图上,湖南的轮廓很似一个侧面的人头,芷江就在这个人头的鼻梁处。而湖南的鼻子指向的就是贵州和云南,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有黔滇门户之称。抗战时,想要去西南大后方,只有公路和飞机,芷江是唯一通道。而对当时的陪都重庆来说,芷江是前方要地,又是大华北前方战场的后方要地,不言而喻,这个节点位置十分关键。1934年,军事家蒋百里极力主张,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基地宜设在云南昆明,战时大本营宜设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日军在芷江投降仪式

1938年,蒋介石出于西南抗战需要,从湘西11个县征集而来将近2万民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将这里修建为机场。芷江西临舞水,东靠雪峰屏障,没有铁路,公路穿山凿洞而过,极为崎岖简陋,然而正是这种并不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很长时间内使芷江机场处于一种良好的隐蔽状态。日军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轰炸华北日军基地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的。二战期间,这里成为仅次于昆明空军基地的盟军第二大军用机场。其次,交通方便,利于各方。芷江当年是个小镇,人口不过数万。1944年初,大批中美空军进驻芷江机场,美空人员就多达六千多人,七里桥一带营房拔地而起,满街的高鼻子、凹眼睛,被民众称为美国街。由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驻芷空军,除负责夺取华中上空的制空权,还担负着对日军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以及长江、湘江、洞庭湖等处的水路运输线的轰炸和封锁,切断日军后方补给、阻滞其南下西进行动,同时支援我方陆军部队的作战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三:抗日战争在中国的美军飞虎队

按照国际惯例,战胜国需就停战后的投降事宜与战败国沟通。蒋介石最初选择了浙江玉山办理此事,因玉山机场于大雨后跑道损坏,不能使用,临时决定改为湖南芷江机场。出席受降仪式的不仅仅有中国,还有美方代表。无论是重庆、昆明派出的中美受降代表,还是南京日军总部派出的乞降代表,乘飞机来芷江都很方便,连最远的南京,乘飞机到芷江也不超过4小时可到达。加之机场跑道保持完好,可供各种飞机安全起降。所以当中国提出在芷江受降时,各方都没有反对意见。另外,蒋介石也希望能够通过芷江机场,展现中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向日本施压,当时芷江机场为中国战区第二大军用机场,又是对日战略反攻的前哨阵地,不仅机场上拥有数百架飞机,具有强大的空中实力,而且在其周围驻扎着大批中国地面部队,足以对前来的日军投降代表形成巨大的威慑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四:抗日战争时期的芷江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飞抵芷江机场。数千名军民赶着观看,把机场围得水泄不通。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代表日方,下飞机后确实感受到这种压力。他后来回忆道:乘坐初次见到的吉普车,这种野战式的敞篷车,一路上穿过了好几处像是在庆祝胜利的牌楼。据向导人告诉我们说,几天前在这些牌楼附近,曾经召开过盛大的庆祝会,征尘仆仆的中美两国将士互相竖起食指和中指做成表示胜利的V字,为战胜的美酒所陶醉,通宵狂舞。战败的我们,有如被一堵黑暗的墙壁隔断了前途,绝望的孤寂感和不安的心情是不能消除净尽的。经历了多年抗战后,肆意蹂躏中国的日本人,低着头接受中国人的指挥和安排,三湘子弟以身许国、血荐轩辕,选在芷江,也可以告慰为抗日出力甚多的湖南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