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曾在2001年评选过世界历史上50个最有钱的人,中国人在其中占了五席。分别是:和珅,刘瑾,宋子文,伍秉鉴,沈万三这五个人。
这五个人中,有的依靠专权纳贿而起家,有的依靠官商勾结而发家致富,而真正依靠做生意而成为“巨富”的只有沈万三。
金山银山比不过江山,一旦手握权柄便自然有数之不尽的金银滚滚而来。对和珅和刘瑾二人这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讽刺之极。
有专家依照当时的市价算,沈万三起码的财富有20亿两白银,还不算田地,房子,商业,以及古玩书画等等。
当时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约2000万两白银,那么沈万三一个人20亿是这个国家的100倍,即是明朝活100年,金钱也没有沈万三多。就是清朝,最高的一年也是8000万白银,清朝奋斗几十年也追不上!
按照如今的购买能力,那么沈万三财富有惊人的6000多亿,比全世界首富财富还要多。如今中国首富马云,也才2000多亿,沈万三是他的3倍。
而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终身财富最多也不超过10亿白银,合现在3000亿左右。可见沈万三的财富价值惊人。
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
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
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沈万三,本名沈富,1330年-1394年,也有说是生于1306年,字仲荣,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 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
万三又称三秀,是巨富的别号,一种社会尊称。
根据《宣威沈氏族谱》沈万三:先后娶妾十三人,共生五子四女。长子沈金,次子沈茂,三子沈旺,四子沈春鸿,五子沈香保。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
到他父亲沈佑时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是当时的殷实中产人家。
到元至正二年(1342年),突然遭水灾,饿病疫横行,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妻子染瘟疫而死。
沈祐用一条渔船载四个儿子,连夜逃到距南浔百里外的周庄镇。老大老二中途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贵。
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
当时周庄是一个小村庄,就是后来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
沈万三的发家史:
一是:沈万三随父移居周庄镇,以躬耕农业发家,依靠垦殖发富,才有了最初立业之财富基础。
二是:当时汾湖有一大富人家叫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
相传他看到自己渐渐变老,也看破红尘。于是将全部巨资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当时周庄,水路交通发达,有了陆氏巨资,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
三是: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同时开展“国际贸易”也就是“通番”。
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
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很快成为江南第一豪富,他成为第一个富甲天下的经商奇才。
可民间却流传,沈万三是有一只能生钱的聚宝盆而富裕起来的。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无处不在的财富外露:
沈万三发迹后,在南京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的奢华住宅。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园便是他后花园一部分。可见家业之巨大。
另外,在自己豪华的家里常常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还拥有三班女乐。她们既是歌妓,也是乐师。
设馆尊师,老师教书教得好或一扁文章写得好,一出手就是二十两银子的奖励,出手阔绰。
观前修街,在观前营建新街市,将道路拓宽等,为社会为大众做多多善事。
元朝末年,张士诚发动起义,凭借沈万三支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割据苏州十四年,很快就成为和朱元璋,陈友谅起名的三大军阀。
在张士诚建立政权之后,他就千方百计地支持沈万三的生意,沈万三的财富也因此越滚越大。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有故事记:有一次,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
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故事真假不可考。
据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主动要求代他出赏钱。
朱元璋有意刁难他说:“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
哪知沈万三豪爽地回答:“愿每军犒金一两(约现在2万左右)!”
不想朱元璋听后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
最后在马皇后的劝告下,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根据《三迤随笔》提到,沈万三和镇守云南的将军沐英之间,关系也十分要好。
在沈万三获罪的时候,正是沐英为他开脱,这才使得后者发配云南。
即是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在云南也寻觅到了新的商机,从江南茶马古道进口大量江浙的丝绸、陶瓷等,运送到云南,甚至远销缅甸印度,东山再起。
当初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
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
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最终招来了灭顶之灾。要知后事,请看三四集。
注:部分文章资料来自网络,关注公众号烟雨岁月,看更多精彩故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