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习不是形式而是结果,而人生是不请自来的过程。你可能学不会学习,但你必须一直活着。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生活的痛苦和学习的痛苦的区别。可以称之为学习的行为门槛其实很高,一天不在自习室呆十个小时,看书就头晕,这叫苦于学习。区分是不是学习,要看行为的结果。

其实生活和学习的界限很模糊。如果你能清醒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学习信息和营养,你就已经在学习了。如果面对学习的痛苦,你畏首畏尾,想要逃避,开始麻醉自己而不继续保持敏锐的感知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那么即使你身体上还在受苦,你也无法从中获得什么,这就成了人生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辨别一个人在受什么苦,要看结果,而不是形式。其实就是苦尽甘来,学习有所收获,提升自己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浪费精力;如果是为了做而做,没有明确的规划,即使场地是教室,也只是苦于生活,还是不学习。

然而,从一切中获益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浪费时间很正常。大家都知道,读一本好书,需要通读作者的思想,理解书的本质,但又有多少人能融会贯通呢?有多少人看完就忘了?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一件事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报,要不要去做取决于它带来的感受。

比如有些人,为了不背一本20页的小册子,以月薪6k辞职,选择了月薪2k的工作。是因为他不知道收入差距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吗?自然不可能。

但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

他努力想记住这本书,但还是记不住,或者勉强背下来。但是背小册子只是一个缩影,展现了这份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迟早会因为跟不上要求而被迫离开。

有些人比外人更了解自己,他应该比我们更清楚背这本小册子能记住多少。我们觉得他应该正视学习的痛苦而不是逃避,但是当他背不出来的时候,就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他因为这个而选择拒绝,那不是他拒绝学习,而是他没有选择去学习。他只是拒绝了一种生活,然后主动去改变另一种他能接受的生活。

同理,小B拒绝去图书馆;小C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小D宁愿玩游戏人也不学习,但是他们无法拒绝生活的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的苦决定了生存的下限,不得不吃;学习的艰辛决定了人生的上限,但可以选择。

学习是有成果的。不限场地和方式。如果是生活中的困难驱使,那也是一种学习。处处用心实践,可见学习的广泛性。但真正能学的人很少,可见学习的专一性。除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许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学过,只是模仿学习的样子。

然而,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结果如何,所有的生物都是活着的。

现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宁愿苦于生活也不愿学习了吗?因为很多时候,即使他们完成了学习仪式,还是得不到学习成果。

就算想苦于学习,也没有办法进去。学习永不主动临近,生活永不主动离开,还能怎么选择?

完全没有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