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一则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这个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季氏家族的家臣。季氏是鲁国三大家之一,掌握着鲁国的政权。而阳货做了季氏的家臣以后,他也专权。这样,阳虎就不仅掌握了季氏家族的大权,也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对于这样的权臣,孔子是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的。但阳虎知道孔子是个人才,很想聘请孔子出来帮助他。他想见孔子,但孔子不见他。阳货就想了计策,“归孔子豚”,他送礼物给孔子。豚就是蒸熟的小猪,送到孔子家时,孔子不在家,他就留下了礼物。根据当时的礼仪,如果孔子不在家,客人来了,把礼物留下了,就应该去回拜,这是符合周礼的。孔子一直提倡要恢复周礼,他自己不可能不遵守礼,所以不得不去回拜。

但孔子也是很会应对的,他找了一个阳虎不在的时候去回拜,不跟他见面,也把这个礼完成了。但不巧的是,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阳虎。不得已,孔子只好和阳货说了一番话,并答应将要出来做官。

当然,孔子后来并没有去阳货手下做官,并没有因为自己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因为他答应阳货并不是出自本心,这是孔子的变通之处。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什么是“上知”“下愚”,《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也有人认为,“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都是从人的知识和品质角度来说的,所以杨伯峻先生把它们解释为“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

上等的智者意志坚定,所以不会轻易改变,而下等的愚人固执愚昧,也是很难改变的。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一则的“君子”和“小人”是指为官者和老百姓,所以子游说君子学习了礼乐就有仁爱之心,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这一则除了给我们留下了“割鸡焉用牛刀”这个成语,还让我们知道了孔子勇于认错的态度,哪怕是在学生面前,他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并不会影响“师道尊严”。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左传》里记载的“公山不狃”,但在定公十二年反叛鲁国的时候,不但没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当时正在鲁国担任司寇,派人打败了公山不狃。所以有人还有《论语》这一则的记述不够准确(例如赵翼、崔述),当然也有人怀疑《左传》(比如刘宝楠)。真实的历史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只能暂且存疑。

总之,这个公山弗扰是鲁国季氏的一个邑宰,根据《左传》记载,他曾经和阳虎一起把季桓子拘留了,他在自己的管辖费邑反叛季氏。在他反叛的时候,曾经派人来召唤孔子去为他服务。

孔子是最恨乱臣贼子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孔子居然有点动心了,居然有去的打算。弟子子路很不高兴,就问他为什么。孔子解释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使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孔子打算追随叛乱的公山弗扰,不是为了权势地位,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复兴周礼,只要有一丝一毫机会,他都要紧紧把握,哪怕是像公山弗扰这样的乱臣,他也都不想放弃这种机会。

当然,公山弗扰不会推行孔子的道,孔子最终也并没有去追随公山弗扰,但我们从这一则也可以看出孔子推行自己理想的艰难。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一则和“公山弗扰”那一则很相似。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晋国的赵简子攻打范氏、中行氏的时候,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佛肸(也有人认为佛肸是赵氏的家臣),发生了叛乱,占据了中牟,抵抗赵简子,并派人去召唤孔子,希望孔子能够帮助他。

当时住在卫国的孔子打算前去,弟子子路提出了疑问,孔子说,真正坚硬的东西是磨不坏的,真正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意思是说佛肸虽然不是好人,但君子意志坚定,是不会受到染污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打算去佛肸哪里,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自己不能像“匏瓜”,挂在那里什么作用也不起。他不愿做世间无用之人,他要在天下推行礼乐教化,哪怕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尽管他也知道佛肸并不是帮助他实现理想的好选。这就是孔子的无奈和悲哀。

当然,这一次也最终没有成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则。

孺悲相传是孔子的弟子,也是鲁国人。有一次,他求见孔子,孔子推辞说有病,实际上他没病,只是找一个借口就不跟他见面。等到传话的人出去告诉孺悲孔子有病不能见他时,孔子却拿出琴瑟弹奏起来,而且还大声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这就是要让孺悲知道,孔子不是真的有病,而是不愿意接见他。

至于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后人有多种猜测,但到底真相如何,怕是很难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