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清华校友通讯》复刊28册p182-186。

鸿鹄北飞栖桐桠 秀州清华似一家

爱国爱校结同心 联中联大步兰阶

德智体群好奠基 文理工经走天涯

荷塘月色今胜昔 水木清华秀州花

一、Golden Key 与Monster

1928年,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在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友给母校赠送了两枚金质奖章,叫作金钥匙,用以激励秀中学生勤奋学习,打开现代科学知识的宝库。金钥匙的获得者:高中毕业生叫何汝楫,初中毕业生是北京的现全国政协委员沈嘉元。沈的儿子沈立,媳李鸿珠,婿沈大中均为60年代清华毕业生,颇与清华有缘。何汝楫毕业后留校一年,然后用金钥匙打开清华的大门,成为清华第5级物理系的新生,在清华园拜见了两位老学长。一位叫倪因心,是清华大学首届毕业生,在心理系毕业后留校,曾在昆明清华国情普查研究所工作。1940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1984年逝世。另一位叫杜朝馥,2级政治系毕业,在抗日战争期间转辗福建多年,不幸去世。他们是秀州南雁北飞的领头雁。在他们的带动下,秀州人陆续进入清华园。范钟鋆(心理系毕业,曾任中学校长,历经折磨,80年代初在锦州去世)与高梓读清华6级,杨龙生(中科院电子专家,91年病逝)是8级。此外,数学大师陈省身1930年是清华研究生。我国中科院的老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1991年逝世)于1933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

当年水木清华的秀州人为数不多,但“嘉兴人”(实际来自江浙各地)的名声不小。何汝楫在物理实验室静若处子,但在操场上却动如脱兔。在校时足球、田径他是校队,游泳他是健将。一次,他在清华大礼堂演出一曲来自秀州中学的歌舞,轰动全校,陶醉了师生。于是从球场上得来的外号Monster,淹没了他的本名,连清华园内的教授夫人和小孩也众口同声,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叫,长久不消。1980年,北京秀州校友欢迎陈省身夫妇回国时,陈一见就喊Monster,以示亲切。后见其夫人也与何寒暄,奇怪而问之。夫人笑答:“清华园内谁不认识Monster!小时候,他老欺负我!”引起哄堂大笑。原来陈夫人郑士宁的父亲郑桐荪教授是何的老师,她的哥哥则是何的学生。秀州中学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反对读死书,死读书。所以,对清华学生下午课后不准留在宿舍、图书馆的传统,不以为怪。Monster 现象,固非偶然。

二、悠悠岁月。群雁北飞

清华与秀州,北南相距三干余里。六七十年前要负笈去北京念洋大学,诚非同小可。在清华从留美的“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时,秀州也由美国教会办的“秀州书院”演变为嘉兴最高学府秀州中学(Kashing High School)。 秀州外语基础较好,由于德智体并重,从不为学生考大学开小灶。因此她的毕业生多数进华东的教会大学,如南京金陵、上海沪江、苏州东吴、杭州之江等,也有得奖学金就读燕京的。其次就是江浙的国立大学,如交大、中大、浙大等。过去人们对北京的大学有一字评:“北大穷,燕京洋,清华帅。”报考清华的人较多,录取较难,所以秀州少人问津。不过“莘莘学子来远方”,总有一些人不满现状,不怕远离家乡,向往水木清华。秀州人除毕业后直接报考清华外,还有的请求转学,甚至改变专业重读一年级。例如:杜朝馥是从沪江转入的,范钟鋆是从燕京转学的,胡灵泉、金正铨、朱有圻来自之江,许国璋先读交大,翁同文在浙大辍学特赴北京投考。于是1936年抗战前夕,在清华园的秀州人多达14人。计:9级的李宗霖(江苏昆山人,政治系毕业,与7级的李忠霖同乡)与徐舜寿(乒乓校队队员,机械系毕业后参加空军抗日,后投奔解放区,十年动乱中喊冤自尽)。10级的胡灵泉(机械系毕业,通讯专家,十年动乱中受摧残病死)、陆家驹、胡锡年与金正铨。11级的范纯一(逝世)、费自圻(逝世)、许国璋、翁同文、朱有圻。12级的孙振均。还有研究生周家仁(庚子赔款公费留英,在上海英商纺织厂工作,抗战时愤世而死)以及留校的老学长倪因心,可谓盛极一时,人数之多,在当时全国中学中名列前茅。抗战军兴十一人随校迁昆明。如果不是1936年华北局势不稳,秀州为清华输送人才,定将有增无减。

综上所述,自1926 至1936年的十年中,水木清华的秀州人至少有二十一人。现尚健在而有联系的计陈省身、何汝楫、高梓、陆家驹、金正铨、胡锡年、许国璋、翁同文、朱有圻、孙振均共十人,都曾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年龄在八旬上下。有的还在东西奔走,发挥余热;有的则老有所乐,欢度晚年。

三、自强不息 老有所乐

在战前十个清华秀州人中,不管国外生活也好,国内工作也好,都遵循“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校训,以坚强的意志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磨难与考验。下面就是他们的晚年心态。

老学长陈省身晚年心系祖国,年年回乡,为振兴我国数学事业出力。他1922年毕业秀州小学。自谓一生事业在畴人,总有一天不是中国人到外国,而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读书。80年代他曾数度返嘉兴秀州母校,为新教学楼题名“日新楼”,并捐赠奖学金,现任秀中校友会名誉会长。

5级何汝楫在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离休。今年是他大学毕业六十周年。现年已八五,种花养鸟之余暇,仍每日骑自行车进进出出。自85年起担任北工大振兴昆曲艺术学会会长,有时粉墨登场,乐而忘老,自谓老夫八旬不觉老,笑迎春风桃李花。

6级高梓物理系毕业,曾任上海国丰造纸厂厂长。晚年在职工大学任教。他说:我一生对各种名利淡然处之,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经各种运动,始终相信党的政策。平时练练气功,看看报纸,注意饮食,帮着做些家务,人家看我还是比较健康的。

10级胡锡年外语系毕业,曾在伦敦工作.解放后一直在高校任教,专攻日本史。80年代担任中日关系史学会陕西分会会长。84年赴日讲学,因过劳中风。现能在室内移步,过轮椅生活。幸有女儿照顾,在西安师大安度晚年。

10级金正铨机械系毕业,曾留校任教。一生从事教育五十年,现在安徽工大退休。他说:秀州给我基础知识,在清华学好专业,经一二·九与长沙至昆明长途跋涉之锻炼,使我立足于社会,对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近虽老年病多,但生活堪称平衡,精神愉快。儿女均在合肥成家立业,可以告慰。

10级陆家驹机械转经济系毕业,与外文系王原真喜结良缘。1947年双双赴美深造,51年回香港高校任教。晚年在美国定居。一家二个洋女婿。但三个外孙儿女都像中国人,怪趣致的。1984年杭便曾返北京参加校庆。89年欢度金婚。

11级翁同文历史系毕业,具有历史学家的达观。他先读浙大农经,后改文史。毕业后留校。1948年去欧洲游学,由英、法、德、美而新加坡,凡三十年。1977年定居台北,晚年在东吴大学退休后仍研究红学,颇有新得,乐在其中。1969年结婚,已过知天命之年。自谓并不感无子女之寂寞,一旦有病,进医院就是了。1989年曾偕夫人返北京参加校庆,欣会大学中学同学,畅游苏杭,精力旺盛,最近病后赋诗:

古稀早过犹增寿 侪辈讣闻陆续来

逝者已然还自念 总期强活晚成灰

11级许国璋外语系毕业,留英归来,从事外国语教学,在北京外语学院带研究生,造诣极深。自谓身体尚健,读书写字如常。“既不伤春,,亦不悲秋,鞠躬尽瘁,老而后已”四句,最得我心。

11级朱有圻数学系毕业,曾虚度大好年华,隔世二十年,拨乱反正后,年过花甲,凭秀州的坚实基础,清华的“信得过”招牌,受聘江西财经学院。老牛破车,辛勤耕耘,问心无愧耳。88年退休,与老伴旅美半年,探亲访友,调整身心。现上有高龄老父,下有孙女之女,五代同世;老伴健在,适逢金婚之年;昂首阔步,不显龙钟之态;耳聋眼花,尚能在荧屏前为夺冠健儿喝彩。人谓大难不死,福寿双全。自谓福寿皆空,虽无实惠,但千金难买,人无我有,亦聊以自慰。或谓此反映太平盛世,值得欢庆。

12级孙振均机械系毕业,1944年赴美实习,46年返国去台中飞机厂工作,47年回上海。87年在北京航天大学退休,后赴美定居。因子女分居北京、旧金山、洛杉矶,目前俩老三地航天,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90年参加校庆,在北京、上海、杭州亲睹祖国新貌,欢晤大中学校友。

四、 “一二·九”鸿雁传檄

秀州人一进清华园,如鱼得水,饮水思源,深感母校师长培育之恩。“一二·九”运动,当时在南方一般中学是风平浪静的。但在嘉兴南湖之滨的秀州中学,运动一开始,就由学生自治会铅印了一封北京清华校友的来信,流传于师生中,引起热烈共鸣。1990年浙东丁学精曾揣着这封信回到嘉兴参加校庆,谈起当时情况。原信很长,摘录一二如下。

“十二月八日清华燕京同学1500人走了六七十里路,吹了一天的风,满地灰沙,叫人呼吸不得。……不幸当局防民如防寇似的派了大批军警将西直门守住了,还殴打燕京学生。这次燕京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母校同学卜锐新。

十二月九日,各大学再度出动。……受伤的不知其数。队伍终于散了,请愿是失败了。可是这也未尝不是我们的成功。北平交通断绝了一天,城里戒严了一天。……我们现在已没有了救国的自由,只有卖国的自由!说也可怜,报纸要发行,不得不说假话。华北的人民,哪个不在叹息亡国的时刻到了!

昨天北平各大学和几个中学都已要课了,清华决定通电全国各大中学响应,促使政府最后觉悟。罢课诚然是消极的行动,可是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五四是北大的,这次一二·九却是清华燕京的。我离开母校不到半年,来到北平,耳目所及,增加了不少感触。我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提醒母校的同学认识嘉兴正和华北一样的危险,要是我们的政府只知道退让,敌人的飞机、兵船随时可以开到浙江。”

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是谁秘密印发的?一时无从查明。 但写信人“离母校不到半年”,肯定是1935年从秀中毕业直接考入清华的。梳理一下,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范纯一,另一个是费自圻。

范纯一土木系毕业,浙江硖石人,就读秀中六年,曾撰写论文《古今图书集成简述》,学冠群伦。1935年得上海中国银行奖学金资助,考入清华。1937年参加西苑军训。1945年考取公费赴美实习,专攻环境卫生工程。胜利后回国,旋随单位去台湾。他立志建成十个自来水厂,做十年教授,功成身退。1978年赴美以便返国。不意次年身染癌疾长眠加州。台湾大学曾设“范纯一奖学金”,永志纪念。

费自圻化学系毕业,浙江嘉善人。高中时就撰写《四库全书之编纂及其内容》这样的论文。1937年参加西苑军训。1945年公费赴美实习,专攻石油化学工业。胜利后回国,应张大煜教授邀赴高雄炼油厂工作。1973年任台湾化工公司总经理,曾先后在新竹清华等高校讲课,事迹见《台湾名人录》,198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清华一反美国政府企图从精神上、文化上控制中国的愿望,在1928年建成国立清华大学,培养出一批批热爱祖国的人才。同样,秀州也抵制了美国教会停办学校的威胁,在1928年进行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这封信充分反映了水木清华秀州人的思想感情,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似没有必要弄清是谁执笔的。

五、战后的清华与秀州战斗历程

抗战军兴,清华迁长沙转昆明,组织西南联大,胜利后复校,后又进行院系调整,发展甚快。秀州则相继在上海、赣州筹办联合中学,弦歌不辍,胜利后复校,后改为公立县二中、工学院、市二中,至1982年恢复校名,好一番折腾,现面貌一新,正发扬优秀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期间,秀州人就读西南联大的有上海的何文声(女)与吴铭绩、北京的施仁奎、美国的李政道等。何读联大师院;吴是1940年在四川叙永入学的“叙永哥”,李政道则是1943年秀州办赣州联中时的流亡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战后就读清华的有:朱谨初、庄前怊、张景新、来晋炎、葛长华、华逸江、王柏生、陈全明、徐树滋等。显然半个多世纪以来,秀州人读清华的不多,比之战前十年,相对说来实在太少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秀州人已从倪因心、陈省身、金正铨、翁同文等留校任助教进而登上清华的讲台。

新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钦俊德,1944年曾在清华任教。目前在清华园的有:范崇武(电机系)、朱畅中(建筑系)、过浩川(外语系).来晋炎(土木系)、葛长华(电机系,统战部)等。但愿秀州之花在水木清华更见鲜艳。

1993.1.15于南昌江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