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有人跟你讨论“吃饭的重要性”,你是什么感觉呢?

如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很严重,不管大伙儿想不想生,总之都意识到了这是个问题。

最近呢,四位经济学博士对于人口问题写了篇冗长的论文,从古到今,洋洋洒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这么费了大劲的动作,得出的其中一个“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文科生太多”的奇葩论点,引发了群嘲。

01

文科—理科分法的由来

认真分析起来,“文科生太多”这个论断大概有四层意思:

中国不重视理工科教育,或者重视得不够,结合下一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中国的文科生太多,占了理工科学生的员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南亚国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未来增收潜力差;

然后,中国不能走东南亚国家的老路,培养太多的文科生,否则太多的人收入低找不到工作,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到了大学,类似经济学等社会学科也被归纳入文科的范畴,经济学博士的这个动作真有点“大义灭亲”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让子弹飞》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不仅没有和他们惺惺相惜,我反而准备告诉他们“同行是冤家。”

先说,我国到底重视理科与否。

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来自苏联的专家阿尔辛杰夫认为,新中国的大学就是教育工人、农民和劳动者的地方,要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医师和农业专家,而不是文科生这种大而无用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社会学、政治学被砍掉,心理学只有两所大学开办,全中国的人类学只有复旦大学还把它保存在生物学之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数量最少、文科教育比重最小的国家。文科、财经、政法这三个科类合起来的学生数比例1949年33.1%,1953年14.9%,到了1957年仅剩8%。

所以,四位文科博士不能说中国不重视理工科教育。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全世界最重视理工科教育的国家。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影响,文理分科亦然。

图片来源于《中国合伙人》

但纵观中国长达近千年的文化历史,可以发现文理科并非是两极分化的。

一般来说,在诗词文学上造诣很高的人,出任地方官员后,比其他人更注重教育工作。

无论是范仲淹,还是苏东坡,在他们出任父母官的地方,总是文教昌盛。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海南岛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姜唐佐。

再看他们的政绩,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这些都是农业、工程方面的内容,人家照样干得不差。

图片来源于《苏东坡》

不分文理科才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只不过前苏联几十年的影响,让这几位博士当成了“自古以来”。

02

东南亚的“中等收入陷阱”

那么,东南亚经济上的困局,和文科生太多有无关系呢?

东南亚的这些国家,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来说,新加坡属于华人社会,印度尼西亚是伊斯兰教主导,泰国是佛教国家,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国的文化/文明,对经济社会形态影响甚巨,对学生选择读什么专业,是有影响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者,新加坡早就步入了高等收入国家,四位博士在讨论如何吃上饭,新加坡早就在打饱嗝了。

而且,“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国家由于凭借某种优势(自然资源、人口等),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均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准,但长期停留在该水准的情况。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GNI)在97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在976美元到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为中高收入国家超过1190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阿根廷街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起来高大上,只要我们读过《管子》等诸子百家中的经济学内容,就明白无非是新的增量不够了,开始耗过去的存量了。

再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究竟到了哪个阶段开始停滞不前,可以说几乎没有规律。

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高速发展,但高速发展的周期完全不同,有些10年,有些20年,有些如中国和日本等高达30年,甚至40年,没有任何依据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了欧美高收入国家的那个标准就开始下滑。

日本街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高速,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随着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到常态增长是正常的,经济增长慢下来不代表进入“陷阱”。

就跟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的那几十年,经济突飞猛进,如今我们的增速主动降下来,不再追求数字的好看,而是注重经济结构的健康,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可以说,经济增速的下降在中国,反而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做的主动调整。

反观东南亚,与其说“中等收入陷阱”,不如说和一个国家的理念及总体治理水平有关,他们的问题,恐怕更应该去地缘文化中寻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民之所以勤劳智慧,其实也是不断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同样,“穷则思变”,如果一个国家的条件很优越,跟人一样就会懈怠。

东南亚国家,地处热带,气候湿热,长久以来,居民即便少劳作,穿衣吃饭和居住也要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居民易于解决,反过来也导致工业化后其在衣食住问题上不会有高度的发展。

遍观全球,热带地区基本都不是工业发达的地带。热带地区更应该发展的旅游度假等等与当地气候、文化相适应的第三产业,也就是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需要更多的理工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说坦率一点,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理念没有跟上,社会治理没有跟上,改革没有深入,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凝聚力弱,最终丧失了发展的好势头。

而这些问题,恰恰不是什么“理工科”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人文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

03

理科生真比文科生找工作容易吗?

如果把中国定义为标准“下限”的国家,那世界上恐怕只有美国等几个超级大国符合“国家”的意义。

跟中国、美国比,东南亚的国家不仅差点意思,像新加坡那种国家更像个体型巨大的外包公司。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知名职业媒体Zippia在2020年算出美国大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文科和理工科的占比基本是对半分。

谁上大学都不是为了将来失业。毕业时候是个好专业,但谁也不能保证它一直是个好专业。产业调整在加剧,谁也不能保证它的专业永远红火。

中国亦然,当初是IT码农的天下,当然现在也是。

可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先是让很多岗位的操作工人下岗,也普遍让码农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来说,不能指望它能写出金庸、古龙那样的文章,也不能指望它会做苏格拉底式的思考。

谁能想到,文科生反而成了难以替代,当然金古梁温代表了武侠写作的天花板,但任何一个行当,你不做到最优,都可能被淘汰。

另外,博士们不要忘了,在就业不包分配,已经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选择学什么专业,自有他们自己的权衡。

大部分人首先考虑的,就是将来的就业,收入越高的专业,选的人越多;他们还会考虑兴趣,还会考虑自己学习该专业的经济承受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学毕业之后就业难不难,能挣多少钱,这是简单用就读文科或理科就能得出的结论吗?

说到这,想问问关注看鉴君的大家都是就读于文科还是理科,你认可你的专业吗?

参考资料:

冰川思想号《任大刚:“文科生太多”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历史的无知!》

马光远《文科生太多会导致国家发展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