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梧桐树叶的飘落,这座城市又将迎来新的一年。马路边的梧桐树后,一幢幢别致的老建筑,见证着上海的悠久历史。
上海地铁13号线新天地站内,列车呼啸进站,播音有些不一样了,“新天地到了,出站的乘客,请手持车票,依次通过闸机验票口出站。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请从6号口出站。”
王娟,一个普通的公司白领,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带着儿子出来游玩。“我给你捡一个梧桐的叶子好不好?它有几个那个角啊?你看看,你捡起来看一下嘛。这也是几个,它跟大的是一样的吗?”
这一次,王娟心血来潮,她不顾儿子的意愿,要去探寻一个略显神秘的地方。“哎,那前面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的编辑部旧址。”
王娟:因为我本身是学历史的嘛,平常对这块也比较关注一点,然后现在在地铁里面,发现它增加了新的播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那么参观呢请走一号口,因为我们平常参观比较多的是中共一大会址嘛,它在新天地那边。那么其实在中共一大之前,应该我们党是有多次的筹备活动。我看到有学者,他认为中共一大(会址),它并不是我们党最初的一个诞生地。在这边有渔阳里的2号,我今天看到这里还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马上就是我们建党一百周年了,我们各级的党工委啊、党支部啊,要组织一系列的党建的活动,那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地有意义,自己先来看一看,那么后期可以组织、整理一条红色的线路出来,给我们的支部党员也普及一下,有机会的话带他们来参观一下。
今天,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的老房子,正是曾经的老渔阳里2号,这幢普通的石库门建筑,真是中国共产党最初诞生的地方吗?
因为没有提前预约,母子二人不能入内参观。从孩童时代起就一直住在隔壁的黄冠桥,主动为大家介绍了老渔阳里的情况。
黄冠桥:小时候呢,觉得它是一条很平常的,就是上海的弄堂,是很平常的,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就是最近几年,觉得这条弄堂是不一样,与众不同,非常地与众不同。这条平凡的弄堂里面,开始热闹起来了,不断的有专家、有学者,有普通的老百姓,方方面面的人物到这里来参观,来这里了解这段,中国共产党以前没有说到的历史。
那么,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赵文来,一个曾在老渔阳里2号居住的工人,守着这段历史,度过了整整40年的光阴。
赵文来:原来我父亲在的时候,住在卢湾区的静安路上面,房子比较小,十个平方都不到,因为我们结婚了嘛,要生小孩了,那么我爱人的单位叫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是文化局下面的一个单位,单位就把这个房子让出来,1978年的时候我们住进去的,1979年我儿子就生在这里面,我们老邻居看见我们,这么好的房子啊,都来看,都来祝贺,所以当时的心情,确实是很感激的。
然而,住进老渔阳里2号没多久,赵文来就发现,这不是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房子。

赵文来:组织上,包括文管部门,我一进去,他们就找我,告诉我,你这房子尽量要保护好,不能乱动的,他们跟我讲清楚的,大结构一定不能动,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我本来准备自己搞一下,长窗搞掉一半,换成短窗,这样一来,我可以住得稍微舒服一点,但是呢不允许,因为它是文物保护啊。这个房子,客厅东墙上面有一块汉白玉的牌子,上面写了几个大字。文化部门马上就来告诉我的,这块牌子你不能阻挡掉。但是我有家具啊,大厨大柜子,这里不能放,我一定得放在别的地方,房子毕竟只有几个平方嘛,转不过来,我有床、还有柜子,那么我只好量好尺寸,去买家具,因为这块牌子不能阻挡嘛,我后来也体会到,这块牌子呢,确实是对这幢房子,是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什么,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就在这里,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南海,就在这里。
住在历史保护建筑里,赵文来一家人多有不便,除此之外还要承担额外的工作。
赵文来:这幢房子呢,我从进去一开始,因为以前上班嘛,还没退休嘛,但是我老父亲经常说,今天有什么人来看过,包括外国人也来看的。我晚上回来,他跟我说的,哎哟,今天又有人看了,又怎么,当时来看的人呢,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其中北京来了两个老人,白头发的,一看就是学者风度,他要进来看,我在家嘛,我已经退休了,那会儿,他进来东看看、西看看,看了以后,临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你住这个房子是有灵魂的,你很荣幸的!我当时不懂,人是都有灵魂,房子怎么有灵魂呢?
私人住宅随时要被陌生人参观,这给一家人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赵文来夫妇却四十年如一日,热情接待了所有的来访者。
赵文来:人家了解到,这里是共产党诞生的地方,我呢很荣幸沾了这个光,共产党的光辉,一束光照在我身上,是这么回事儿,我深有体会的。所以人家来呢,能够让他们进来看,就让他们进来看,所以这是我40年来不变的,这个做法,我和我爱人,我爱人也很爱干净的,别人来看她不计较的,请他们进来,当时落地长窗关着嘛,有人来,就给他们打开,全开放,让他们看,外面也能够看到,他们要拍照,要怎么,我们配合他们。
退休以后,赵文来逐渐习惯了每天与陌生人交流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这幢房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逐渐意识到,搬离这幢房子是早晚的事情。
赵文来:北京来了好几批的学者,我不问他们名字的,有好几人都说,你这里住不长的,这里早晚要恢复的。扬州有一个姓吴的老先生,他从扬州坐火车来上海三次,找渔阳里2号,最后一次才找到我,我们现在成了朋友,他很热心的,第一次他过来没找到,第二次他又过来,但是我在医院,门口贴了个条子,第三次我出院了,通知他过来,这才见了面,交了个朋友。我很喜欢交朋友的,但是现在没住那里了,机会就少了。
赵文来夫妇在菜场买了一些菜,然后回到目前居住的小区里。“我们从南昌路100弄两号,老渔阳里两号动迁,搬到这里了,从环境方面呢,当时在市中心,从综合方面是那边的好,但是我,毕竟是国家需要了嘛,我必须要小小的贡献,小小的贡献嘛,是吧?”
2018年,赵文来一家搬离老渔阳里2号,住到了浦东三林的一个动迁房小区里。但他始终牵挂着老渔阳里,每次回到市中心,他都要去看一下住了40年的老房子。与此同时,他在渔阳里研究会的各类活动里,逐渐找到了精神寄托。
赵文来:参加以后,我被它吸引上了,所以每次活动的时候,我跟爱人说,哎呀,我去读书了啊。我是去学习的,真的学习,我自己感觉到,在渔阳里研究会,跟专家老师沟通以后呢,我自己的认识真的提高了很多。
江爱群:2009年的时候,为了迎接世博会,卢湾区文化局的副局长赵兵找我,就是要研究淮海路的商业文化,我找了一个对淮海路商业改革很熟悉的一位老先生,那就是我们原来卢湾区的副区长,王乾德老师,他呢原来是地下党的老领导,所以他对渔阳里这段历史很熟悉,在我们研究商业文化的过程中,他突然跟我说,实际上,老渔阳里啊,就是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个地方,我说从来没听说过,我们认为是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这段历史,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研究。在2015年的时候,上海市党史学会正式批准我们,成立他们底下的二级组织,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庆典在一大会址小礼堂里举行,当时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馆长张黎明,他很支持我们,并且发表了一段很重要的讲话,他说,渔阳里的历史地位,比一大还要重要,如果把这段历史埋没的话,我们是对不起我们子孙的。听了这段话,我们都很感动,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正是为了发掘一段被岁月埋没的历史。那么,这段历史何以那么重要,值得一群人持续不断地发掘和研究呢?
——以上文字源于汉圻(上海)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共建党上海革命遗址”系列纪录片《梧桐深处最上海》之《老渔阳里2号(上)》

梧桐深处最上海:老渔阳里2号(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梧桐深处最上海:老渔阳里2号(上)

渔阳里研究会的一次例会,将在老渔阳里1号的小展厅里召开,瑞金二路街道为大家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和茶水。实际上,早在老渔阳里2号正式对外开放以前,瑞金二路街道就租下了隔壁的1号,用来打造一个接待来宾的初心会客厅。
赵晶:因为二号它里面面积不是很大,那我们这边因为这个红色基地嘛,就是参观的人有很多,很多的话,肯定就是有一部分人可以先进去,一部分他进不去的话,就在我们这边,就是我们可以接待一下他们,然后我们这边,也可以参观一些我们街道的东西,然后还有一个四史教育的展馆,大家也可以看一下的。
李瑊:上次有科协的那个老师、工作的人,他说这个他在对面工作了几十年,就在马路对面,他说我都不知道,我领他进来他才知道。老渔阳里2号,就是这样的一个所在。现在说得简单点,十个人里面,还是有七八个人可能不太知道,还是不太知道渔阳里的事情,对吧?所以我们这个,就是任重而道远。
她叫李瑊,是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作为上海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她以前从未听说过渔阳里这个地方。
李瑊:我的研究方向是就是上海历史,后来博士论文做的就是《上海的宁波人研究》,写作这个论文的过程当中,认识了宁波同乡会的王乾德先生,王老就觉得这个渔阳里这个地方啊,那么它这个当中发生的事情,在党史上呢,实在是确实比较重要,后来他就跟我说,他说他们有一些退休、离退休老干部,经常在一起,大家就是讨论这个事情,他说我也最好能去看看。那么等到我从美国回来,我访学一年,回来以后,后来王老又打电话,他说我们等了你一年多,他说,哎呦,这搞得我真是很不好意思啊。那我说去看一下他们的这个例会吧,然后呢,就看到好多,大概有十几个老同志,就是大家这个气氛是很热烈的,大家都很积极热心,然后呢,就围在一起啊,大家也都争先恐后的跟我讲话,然后介绍情况等等,后来开完会以后呢,我就,旁边一个老师说,你去看一下那个老渔阳里,那么我们就沿着南昌路一直往东走,然后也是拐了好几个弯,我然后才找到那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陈独秀故居这个地方。陈独秀旧居,那么就是老渔阳里2号,那么站在门口呢,我看到,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门口挂了一个这个牌子。我其实,其实还是挺惭愧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对吧?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那么我想《新青年》这个杂志应该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我都不知道《新青年》编辑部就在这里,真的是不知道。
一次简单的会议,改变了李瑊教授的研究方向,从那以后,她就专注于渔阳里的党史研究,而且越发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李瑊:从1920年的四月份陈独秀入住,到1921年7月份一大召开,一直到1922年的9月份,陈独秀搬离老渔阳里,那么这样一个阶段,那特别是在一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的这样的一个组织,一个雏形,它已经具备了。包括你看理论宣传、人才培养,对吧?那么然后阶级动员、组织创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那么这些都是在老渔阳里2号,或者就是渔阳里这样一个街区完成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呢,确实让人感到,可以说是比较震撼的这样的一个感觉。
老渔阳里2号讲解员:1920年的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五个人就在这边聚首,开了一个会,在会上就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它起着发起组的作用,成立的初期,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随后征求李大钊同志的意见,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2020年7月1日,老渔阳里2号正式对外开放,100年前的建党故事,将在这里永远流传下去。上海师范大学的苏智良教授,全面考证过上海的革命历史遗址,在地图上标注了1000多个地点,而老渔阳里2号,正是他心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苏智良:老渔阳里2号能够成为建党重要的一个机构、一个地点呢,是从1920年4月陈独秀入住开始的。陈独秀呢,当时啊,从北京回到上海,入住了这个老渔阳里2号以后呢,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建党的历程。比如说,他是《新青年》的主编,所以他到哪里,编辑部就到哪里,因此呢,《新青年》也在这里,继续地编辑。那么他是当时推动建党,或者说新文化、五四运动的一个指挥者。用毛主席的话,就是“五四运动的红司令”。所以呢,他在老渔阳里2号,就是全国各地的那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呢,都到这里来拜访他。比如说1920年的6月,毛泽东就来到了老渔阳里啊,恐怕不止一次地跟陈独秀长谈啊。毛泽东后来跟斯诺有回忆,他跟陈独秀的交往最早是在北京大学,那么到了上海呢,他又拜访了他。陈独秀是对他的影响最大的人,所以这样一个评价,就可见陈独秀的影响力。那么到了1920年的6月份,陈独秀感觉时机也比较成熟了,因此呢就在老渔阳里2号邀请了年轻人,像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他们五个人,成立了一个组织,其实这个组织呢,就是中国共产党。有些党史著作呢,认为1920年的8月份才定型,但也有些著作呢,认为1920年的6月就已经定型。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共产党上海的发起组,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组织,就在老渔阳里2号啊这个成立,并且呢开始了一系列的建党活动,所以老渔阳里2号,有人说是中国共产党的产房。那么到了1921年的初夏,当时呢上海发起组啊就考虑要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所以这个通知呢,也是从老渔阳里2号发出。1921年的7月,毛泽东等各地的代表到了上海呢,就是到老渔阳里2号来报到,那么当时啊李达、李汉俊呢,已经预约了博文女校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啊,所以呢大部分的外地代表呢,住到了博文女校。那么老渔阳第2号后来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一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当时叫做中央局,在哪里办公呢?也就是在老渔阳里2号,所以老渔阳里2号,也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办公地。
王娟:你认识这几个字吗?渔在这,以前我们古代的,以前的字是从右往左念的。这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字,渔,阳,里,因为它那个阳,它好像是就有点那种小篆。为什么是从右往左念?我们中国古代都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从左往右?因为我们就跟西方的习惯保持一致了,跟世界接轨。
王娟:就我们现在最新的一些史学研究成果来看呢,早在1920年的6月份,我们的党组织就已经成立了,我们上海的党小组,以陈独秀为领袖,在租界的这个小天地里面,进行了党的早期筹备活动。那么到了1921年7月23号,中共一大会会议正式召开的时候,各地的党代表是纷纷来到上海,来参加这次会议,那么他们当时就已经有了党员和党代表的这个身份了。那么这个是很能明确地说明,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我们党组织已经初具雏形,已经成立了啊,而且已经有所壮大。当时我们一大是有十二位党代表参加嘛。那么我们渔阳里2号,我觉得作为党的诞生地,这个意义也应该是比较明确,也比较大。我想以后随着我们一些党史资料的重新发掘,还有一些重新的界定,可能我们渔阳里2号,会逐渐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然后党员也都会来参观啊,然后观摩这些地方。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在她脑海里跳了出来,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最早诞生于1920年6月的老渔阳里2号,那么我们把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时间,这个历史结论是否有问题呢?
苏智良: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呢,是几乎没什么争议的,但最近也有一些党史工作者提出,比如说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成立,是不是可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有其它的一些观点。那么我个人认为呢,还是倾向于传统的观点,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啊,它肯定是一个过程,对吧?所以有人说,从1920年6月发起组成立到二大是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最终还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来标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所以二大显然这不符合,太晚了,对吧?那么发起组的成立呢,它毕竟啊只有五个人,对吧?所以这个早期组织呢,我们当然要承认它的重要贡献。但是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党成立标志,我想一大开幕,也就是1921年7月23号,是最合适的一个标志。
站在空旷而庄严的渔阳里广场上,王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百年前,陈独秀、李汉俊等人,为什么要在渔阳里创建一个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李瑊:他们都是从海外留学归来,也可以过上一个比较不错的这个生活,而且他们当时就是大学的教授,月薪都是非常优厚的,对吧?几百块大洋每个月。所以的话,按照我们今天讲的,那过上比较滋润的日子,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一条(道路),就当时看来是前途未卜呀,对吧?那么确实是,就是说,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是吧?那么也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陈独秀是有一段原话的,和这个表述非常地接近。
如今,距离老渔阳里2号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复兴公园,这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一百年前,正是他们提出的共产主义学说,被陈独秀等人奉为政治信仰。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老渔阳里点燃了最初的火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复兴了中华民族,让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就是老渔阳里的动人故事。
——以上文字源于汉圻(上海)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共建党上海革命遗址”系列纪录片《梧桐深处最上海》之《老渔阳里2号(下)》

梧桐深处最上海:老渔阳里2号(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梧桐深处最上海:老渔阳里2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