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时间铁锤跟大家侃了很多国内车企的过往,后台有很多小伙伴私信铁锤说想看邻居日本车企的创业故事,所以最近铁锤就先插个队,安排一下曾经的日本丰田。
日本丰田靠纺织机起家,其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十九世纪末期,大致可以从1890年丰田佐吉制造木制人力织机算起。由于故事背景与国内差距比较大,所以正式开始之前,铁锤先简单交代一下日本当时的时代背景。
一切还得从黑船事件说起,日本嘉永六年也就是公元1853年,东印度舰队司令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也译作“佩里”)率舰队驶入了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并于日本方面发生了冲突,次年美日两国就在横滨港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美国海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东京西南的静冈县的东南部)、箱馆(今函馆,北海道的西南部)两处港口,并约定美国船只可以在这两个港口自由登陆、加煤上水、并得到食品、药品等补给供应,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日本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列强的到来为日本带去了西方世界的新文明、新秩序,受此刺激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各产业全面向西方看齐,学习西方先进经验。这一阶段西方先进的工业产品(如蒸汽火车、电灯)也进入了原本闭关锁国的日本社会,
1901年,美国汽车品牌Locomobile首先进入了日本,在东京开设了专卖店,日本人第一次亲眼见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工业产品。随后以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为代表的的外国车企先后进入了日本市场,1920年左右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还在日本开设了CKD组装厂。
同一时期,日本的汽车工业也进入了萌芽阶段。五十铃汽车的前身东京汽车制造厂、日产的前身之一DAT公司、以及三菱公司、久保田公司等企业先后进入了汽车制造业。他们通过逆向研发也就是咱们熟悉的抄袭很快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汽车产品。
当然此时的日本汽车工业还是非常弱小的,配套的工业体系也不完整,汽车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大都以进口为主,成本奇高。同时由于日本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导致生产的产品动力孱弱、质量稀松,完全没有办法跟同期的美国产品相比较,自主品牌的体量自然小得可怜。在1925-1936年间,仅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日本的总产量就达到了208967台,而同一时期日本本土车企的总产量只有12127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汽车产业问题的严重性,逐渐开始加大对本土车企的保护力度。
日本人当时的办法其实也非常简单,就三条:1、限制美国车企在日本国内的发展;2、加速本地车企的发展;3、通过政策来提升日本车的性价比。这三条看起来比较笼统不太好理解,我翻译一下:1、不择一切手段,通过关税限制、销售限制、生产限制等方式将美国车挤出市场;2、鼓励本国车企仿制抄袭外国车,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3、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策辅助强买强卖,帮助自主车企快速占领本地市场。
汽车市场的风起云涌让丰田家的大少爷丰田喜一郎跃跃欲试,1894年出生的他受父亲丰田佐吉的影响,从小就对工业机械一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机械专业毕业后,更是痴迷于此不可自拔。
1929年,在“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担任机械师的丰田喜一郎,带着丰田G型纺织机专利转让的签约任务和他的汽车梦想,踏上了欧美汽车工业考察之路。欧美国家先进的汽车产业让丰田喜一郎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坚定了他要带领日本汽车赶超欧美的决心。
回国后,喜一郎在父亲丰田佐吉的病榻前,提出了自己想要带领丰田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想法。弥留之际的丰田佐吉对于儿子的想法非常支持,发出了“一代人,一代业”的感慨后,便将转让专利得来的100万日元交给了儿子喜一郎。之后没多久,丰田佐吉就病故了。
1930年丰田佐吉病故前,考虑到丰田喜一郎痴迷汽车研发无暇顾及企业经营,于是将丰田集团托孤给了丰田利三郎,丰田集团大权旁落。这个丰田利三郎是丰田家的上门女婿(在日本也叫婿养子,既是女婿又是干儿。),原姓“儿玉”,他的哥哥儿玉一造是三井物产名古屋支店长。三井物产则是当时日本四大财阀之一,丰田的成长之路可以说与三井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丰田织布机株式会社就是在三井物产两位高管的积极策划下成立的,利三郎与其妻爱子的婚姻更像是两家公司政治联姻的结果。
利三郎与岳父丰田佐吉不同,他并不看好喜一郎的造车项目。汽车作为一个大型综合工业产品,前期投入非常大,需要巨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当时的日本,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非常低,像三井、住友这样的大财阀都不敢贸然进入汽车制造业,就是因为汽车制造业的投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利三郎开始百般阻挠喜一郎的造车项目。
当然喜一郎作为丰田家的嫡长子还是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通过三年的抗争最终还是争取到了汽车项目发展的机会。1933年9月,丰田利三郎迫于各方的压力勉强同意了设立汽车部的要求,把一间废旧仓库划给了喜一郎。喜一郎就在这间废仓库里,用他爹给他留的100万日元,设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汽车事业部,并于当年购回一台美国“学弗兰”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的拆装、研究、分析、测绘,开始逆向研发丰田汽车发动机。
1934 年,丰田喜一郎又悄悄托人从国外购回了一辆德国产的 DKW(奥迪的前身汽车公司之一)前轮驱动汽车,并对这款车型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最终在1935 年 8 月造出了第一辆 A1 型轿车和G1 型卡车。其中 A1 是一款大型轿车,整体呈流线型,外观模仿的是克莱斯勒 airflow车型,现在看来也并不过时。动力方面配备 6 缸 3.4 升发动机,输出功率仅为 62 马力(46 千瓦)。车型研发成功后,喜一郎就把建厂生产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时间回到一年前,也就是1934年。丰田喜一郎在没有知会利三郎的情况下擅自作主购买了约 180 公顷的土地,准备用于汽车厂的建立。喜一郎这次擅自动用公司资金的行为,导致其彻底与妹夫利三郎撕破了脸,利三郎抽走了汽车项目所有的流动资金并收回了喜一郎购买的那块地。其实利三郎也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此时日本刚刚走出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正处于五年大萧条阶段,丰田集团表面看着光鲜亮丽实则已然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一着不慎丰田集团就会不复存在。
当然喜一郎不会知道这些,他的心里只有他的造车事业,为此他跑遍了所有与丰田家交好的财团与银行,四处借钱。但是大家都知道此时的丰田是利三郎当家,所以都不愿意借钱给他,喜一郎万念俱灰。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同父异母的妹妹爱子也就是利三郎的老婆找到了他,给了他一千万日元用以周转,并告诉喜一郎这钱是他爹给他留的,不用还了。拿到一千万日元的喜一郎瞬间有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于是就挺直腰杆找到了妹夫利三郎,要买回之前那块地。
不管怎么样,喜一郎毕竟是丰田家的嫡长子,利三郎看在死鬼岳父的面上也就把地卖给了喜一郎。卖完地之后,利三郎虽然被打了脸,可对于大舅哥手上钱的来源也没深究,很快就将这件事情给遗忘了。
1937 年 8 月 28 日,日本爱知县举田町丰田厂房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丰田利三郎作为社长代表刚刚成立的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庄严宣布汽车部从此脱离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即日起单独开展业务。大舅哥喜一郎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妹夫的表演,眼睛里满含恨意,恨不得把这个妹夫生吞活剥了似的。
等一下,利三郎不是不支持喜一郎搞汽车吗?此刻又怎么会代表丰田汽车主持开业仪式呢?还当上了丰田汽车的社长。事情还得从爱子给喜一郎的那一千万日元说起,喜一郎听了妹妹的话坚信这钱是死鬼老爹给自己留的,而利三郎则以为这钱是大舅哥从别处借的。可就在汽车厂开业前夕,开船厂的相野古却拿着爱子签字的欠条找到利三郎,这时候利三郎瞬间明白了过来,大舅哥开厂用的钱感情是自己媳妇借的。
原来当爱子知道喜一郎买下的地皮被利三郎弄走之后,以为上门女婿利三郎准备侵占丰田家的家业,所以就瞒着利三郎用自家的房产地产做抵押从各处借了一千万日元并交给了哥哥。这时候作为上门女婿的利三郎也确实没什么办法,自己媳妇拉的饥荒虽说自己不知情,可还是得还啊,不还钱的话,丰田家的名声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损伤,可坏就坏在此时的丰田集团没有这么多钱。利三郎为此跟爱子大吵了一架,还被气吐了血,从那之后也落下了病根。最后万般无奈的利三郎,找到了自己的亲哥哥儿玉一造。由娘家哥哥出面,从三井财团贷款替爱子还上了这一千万。
当然,浸淫商海多年的利三郎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肯定是不会吃这种哑巴亏的!于是,利三郎拿着爱子签字的欠条找到了大舅哥喜一郎,将整件事和盘托出并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不丰田汽车宣布破产把钱还给三井财团,要不让出丰田汽车由利三郎出任社长。出于对汽车事业的热爱更是对妹妹爱子的保护,喜一郎选择了第二条路,把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的社长之位双手奉上,送给了丰田利三郎。
此时的利三郎把汽车厂弄到手,其实不完全是为了报复喜一郎。也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此时日本国内的汽车制造业,与三十年代初期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6年5月,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汽车制造业法》(
AutomobileManufacturingIndustryLaw),确立了汽车产业作为日本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并开始大力保护日本本土车企。这部法律不仅禁止国外品牌在日本开设新厂,还规定了国外品牌每年在日本的销售配额。也就是通过法条控制了外国车企在日本的销量,一般每年只给前一年销量90%左右的配额,多了的不给上牌。另外还免除了本土车企进口原材料的相关税费,让更多日本企业愿意进入汽车制造业,以促进日本汽车制造业长久的发展。
同时结合日本弯多路窄的交通状况,推出了小型车的专属优惠政策,车身尺寸和排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型车不用驾照、不用交税、更不强制买车库,现在日本的K-Car车型就是承继自这种制度。在日本的外国车企执行的是全球化战略,根本不可能为了日本市场去单独研发一款类似比亚迪F0大小的车型。这种除了日本哪都卖不掉的车型,与当时用的流水线根本不适配,其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之巨,在外国车企看来根本不合算。而本土车企则可以通过共享平台、集中开发、集中采购的方式,将生产成本降得极低,从而形成低价垄断,让日本的K-Car市场成为了至今针插不进的自留地。
在这种近乎“无赖”的政策保护下,日本汽车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很快就形成了本土造车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预示着集群效应的到来,汽车制造的成本又将大幅降低。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各位对1936年这个年份应该不会陌生,日本军国主义蠢蠢欲动,而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旦开战必定会非常紧缺,丰田家依靠几大财阀的关系肯定可以大发一笔战争财。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丰田利三郎意识到了汽车市场巨大的利益,于是乎就出现了丰田汽车开业现场利三郎拿着大剪子开心剪彩的一幕。当然事实证明丰田此后的发展,也确实印证了利三郎的猜想,几次大的转变都与日本相关的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吧,欲知后事如何,您且听下回分解。
对了,你觉得丰田汽车能有今天的发展,成为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巨型车企靠的究竟是什么呢?欢迎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我们明天见。
每个车企都是一本好书,闲侃车圈故事,品阅百味人生。
我是铁锤侃侃,感谢您的观看。
关注铁锤走夜路,下一篇想看哪个就在下面留言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