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沃森挽留对头
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地采用适合于彼此的工作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人事关系,可以避免简单生硬和感情用事,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进而赢得同事的支持与配合,造就一个协同作战的班子,并且能更迅速、更顺利地制定和贯彻各种决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
1947年的一天,一个中年人走进托马斯·约翰·沃森的儿子小沃森——这个IBM第二任总裁的办公室,他瞧了一眼小沃森,毫无顾忌地嚷道:
“我没有什么盼头了,销售总经理的差事丢了,现在干着没人干的闲差……”
此话怎讲呢?
这个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当时刚刚去世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因为柯克与小沃森是对头,伯肯斯托克心想:柯克一死,小沃森肯定不会放过他,与其被人赶走,不如主动辞职,闹个痛快。
伯肯斯托克知道小沃森与他的父亲一样,脾气暴躁,也很要面子,假若哪位职工敢当面向他们发火,那么,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奇怪的是,小沃森显得很平静,脸上还有一丝笑意。
伯肯斯托克有点紧张了。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如果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么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
“如果是我,现在的选择是留下来。”
“我刚才的话你没有听见?”
伯肯斯托克没有回答,好像真的没有听见。
小沃森实际上做的是尽力挽留面前这个人。
事实证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正确的。伯肯斯托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比刚去世的柯克还精明能干。在促使IBM从事计算机生产方面伯肯斯托克的贡献最大。当小沃森极力劝说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赶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公司总部里支持者相当少,而伯肯斯托克全力支持他。
伯肯斯托克对小沃森说:“打孔机注定要被淘汰,假定我们不觉醒,不尽快研制电子计算机,IBM就要灭亡。”
小沃森相信他说的话是对的。
小沃森联合了伯肯斯托克的力量,为IBM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沃森在他的回忆中还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小沃森不仅挽留了伯肯斯托克,而且提拔了一批他并不喜欢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能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
斯隆的 “分散经营、协调控制”原则
真正成功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方法就在于其灵活性——即针对市场繁荣和经济萧条的不同情况做出适宜的调整。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总部坐落在美国素有“汽车城”之称的第五大城市底特律。
通用汽车公司是由比利·杜兰特创立的。此人有远见,有魄力,胆识过人,对通用汽车的创立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杜兰特在管理方式上过于集权,他完全把握公司的领导权,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因此,哪怕是杜兰特犯了错误,明辨是非的人也没有办法阻止错误的发生,通用汽车也因此多次陷入困境。而且,虽然杜兰特强调集权,但是公司的各个部门却陷入了失控的局面。当杜兰特离开通用时,公司已经危机四伏,大有江河日下之势。
然而,却有一位天才似的人物使通用汽车公司起死回生,走上腾飞之路。此人就是闻名美国的斯隆。斯隆在1923年就任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1924年任总裁,直到1956年退休。他很早就与杜兰特共事,历经通用的风雨沧桑,因此斯隆对通用的弊病了如指掌。
斯隆认为,大公司应在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克服两者的缺点,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取得最佳的经营业绩。因此,掌管通用之后,斯隆进行了大改组。他提出了“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思想,力图以此建立通用的新的组织体制。根据这一全新的思想,斯隆拟定出改组通用的组织机构的具体计划,并提出事业部制的新概念。
斯隆把公司要解决的任务分为两大类,即决策任务和执行任务。在斯隆的改组计划中,公司的董事会担任决策任务,设立了两个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这一点与杜兰特时代是相似的。执行委员会继续保持对公司各项业务和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而财务委员会也行使过去的权力,即对公司的财务及财务工作人员的总控制权。同时,斯隆建立了直接指挥部门的组织结构,以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在新的组织结构中,设有总公司(公司总经理处)、各事业部、各工厂三级。总公司由总执行经理负责领导,下辖四个事业总部——汽车、零件、配件、杂品。各事业总部由总部执行经理监管。
斯隆成功了。凭借这套管理体制,通用汽车公司在以后的岁月中,渡过了许多难关,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斯隆建立的这套管理体制一直是通用的组织构架,因为它成功地将分散经营与协调控制结合起来,既取得了经营的主动性,又取得了效益。虽然通用也曾有过多次的组织调整,但都是在斯隆模式的框架内进行的,只不过有时分散经营多一些(如经济高涨时期),有时集中管理多一些(如经济低落时期)。
斯隆的改组使通用走上了腾飞之路。1923年,通用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2%,然而到1956年,通用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跃升为53%。1977年又上升为56%。1977年,它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虽然以后在全部工业公司的排名有所下降,但自1928年以来,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第一的汽车公司。
【本文节选自《受用无穷的80个财富故事》,作者刘烨,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