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情志,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田间劳作的农夫,山中砍柴的樵夫,湖上撒网的渔翁,都曾传唱过动人的诗歌。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灿烂的传统诗歌文化,除了李杜苏辛,还有许许多多并无盛名的诗人,他们或许只是偶然抒发一番心中那刹那的情感,留下三两首。

后世可能只记得那些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些诗句,同样令人沉醉神迷。所以,传统诗歌,不仅是因为李杜这般皎洁的明月,更是点点滴滴繁星的汇聚,才成就了浩瀚璀璨的星空。

清朝时期,有一位叫做席佩兰的女诗人,送丈夫去考试的时候,写下一首七律,竟成传世名篇。此诗便是《送外入都》:

打叠轻装一月迟,今朝真是送行时。
风花有句凭谁赏,寒暖无人要自知。
情重料应非久别,名成翻恐误归期。
养亲课子君休念,若寄家书只寄诗。

题目中的“外”即“外子”,古代夫妻之间,妻称夫为“外子”,夫称妻为“内子”。诗的首联,便彰显一股浓浓的不舍之情。早在一个月之前,诗人便为丈夫收拾入京城赶考的行装,这体现了妻子的贤惠,对丈夫的关心,担心匆忙收拾,会有遗落,故而提早准备。

这一收拾,就收拾一个月,句中的“迟”,能够感受出诗人在收拾行装的时候,心中是十分不舍的,所以动作也变慢了。似乎时光会随着她的动作放慢一般。可尽管不舍,丈夫终究还是要离开了。

颔联的上句,似有柳永“此去经年,便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韵味。席佩兰闲暇之时,总与丈夫对着风花雪月对诗,就如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般。如今,丈夫一走,即便是写了什么好的句子,也无人欣赏了。

上句描写分别后自己将会面对的落寞孤寂,下句则是对丈夫的担心。自己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希望丈夫能够知暖知热,及时减衣加衣,料理好自己的身体。

颈联则是预计回来的日子。诗人与丈夫感情深厚,自然是希望此次分别,能够早日相见。但这次外出是科举考试,回来得早了,岂不是名落孙山?所以,诗人还是希望丈夫能够功成名就,可功成名就,归来团聚之日又遥遥无期。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正符合女子写诗的情态。

最后,诗人还是不想让丈夫担心,于是尾联诗人嘱咐丈夫不用担心家里,她会好好奉养双亲,督促孩子学习念书。如果想家了要寄家书过来,那就像平时一样以诗传意。

整首诗语言非常平白,然而感情却非常真挚,夫唯真实,才能感人。不过,这次席佩兰的丈夫孙原湘应该没有考中,因为此诗是乾隆六十年所写,而孙原湘是嘉庆十年的进士,看来当初分别之后,重聚并不久。

除了唐宋之外,诗词在清朝又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间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比如袁枚。袁枚从小就有才名,后来高中进士,担任过几年的县令。不过他无意官场,不久便辞官隐居在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的“性灵说”诗学主张在清诗坛影响甚广,所谓性灵说,就是应该抒写性灵,表达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他非常喜欢收女弟子,而席佩兰也是他的弟子之一。从席佩兰的这首诗中,我们也能够窥探“性灵派”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