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虽然只是一个省,但面积却有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的六分之一。辽阔的幅员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中原王朝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只有在盛世时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统治。

安史之乱时,吐蕃仅是出兵切断了中原通向关外的补给线,几乎兵不血刃地将西域纳入囊中。直到近千年之后,中原王朝迎来了乾隆盛世,清军才在兆惠的率领下,重新将西域纳入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仅仅到了道光时期,清军应对中亚浩罕国的骚扰就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了。同治时期,清政府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力再向新疆调拨经费,直接导致浩罕国军阀阿古柏侵占新疆十余年。

从历史经验来看,收复新疆对于晚清政府来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力量建设东南海防,主要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然而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专治各种“不可能”,左宗棠恰恰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在清政府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收复了新疆,还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沙俄将吃到嘴里的伊犁吐出来,所以梁启超赞其为“500年来第一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从军事角度来说,哪朝哪代都可以打遍中亚无敌手。西汉名将陈汤曾对汉成帝说过:“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这个战力对比适用于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凶悍善战的形象主要来自个体层面,然而战争却是集体行动,拼得是战略战术、训练和纪律。

中原王朝用兵西域最大的困难是“距离”。由于地域过于辽阔,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很难抓住敌方主力,即便抓住了也很难将其全歼,毕竟骑兵跑得快。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击不中,双方反复拉锯,长途运粮的后勤开支会压垮国家财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宗棠西征新疆前,晚清政府对外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对内又平定了太平军、捻军,西南和西北的民族起义,没有改朝换代已然是个奇迹,继续用兵新疆无疑是招险棋。

为了减少军费开支,左宗棠与湘军统帅刘锦棠反复推演,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部署,即从阿古柏控制薄弱的北疆向南逐步推进,每战做好充分准备,不急于发动攻势,战斗一旦打响,必须一击制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够速战速决,左宗棠“裁汰疲乏冗杂牟丁以求精,资遣伤残废疾牟丁以省累”,同时大量补充西北骑兵。兵员的精简使得左宗棠能够有能力提升部队的装备。在火枪方面,光绪二十八年,新疆巡抚的一份奏折显示:

“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司、马梯尼、标针快、林明敦、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两万余杆。

在火炮方面,各部均配备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后膛炮。刘锦棠率主力出关时,后膛开花炮2门,车架后膛开花小炮4门。金顺部配属开花大炮1门,桂锡桢部有普鲁士后膛开花大炮1门,张矅出关带走了连架劈山炮10门,普鲁士二号螺丝后膛炮1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式火器的加入使得西征军战斗力迅速提升。光绪二年,古牧地的乱军负隅顽抗,清军用克虏伯后膛开花炮攻城,“南城左侧子墙渐圯,大炮测准连轰,城身坍卸过半,城头悍贼潜城隈,仰施枪炮。官军标针快响枪、七响枪、劈山炮连发,子注如雨,贼多死者”

次年刘锦棠收复达坂城时,炮轰敌军炮台和城垣:“逾时,相继坍坏,俄而一炮子丸,飞堕城中火药房,有声轰然,如山摧地裂。大风起,火势骤张,延烧所储药弹开花子,砰訇震撼,城中人马碎裂,血肉横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夜袭黄田算起,清军收复新疆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战后左宗棠总结说道“关陇、新疆速定,虽曰兵精,亦由器利。”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火器,西征军“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这又为清政府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提供了必要的武力保障。